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江苏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金融工作的首要位置。江苏要在借鉴浙江等地融资体系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江苏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特性,构建全力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江苏特色融资体系。
借鉴先进经验,构建江苏特色融资体系
江苏与其他省份相比,既有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共性问题,也有江苏在转型升级关键期需要服务好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企业的个性任务。江苏可借鉴浙江等先进地区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金融体系创新的方向应当依据实体经济的优势特色。浙江实体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是民营经济,温州、台州、义乌的金融改革,宁波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举措,杭州打造财富管理中心等系列融资环境的构建,其立足点无不是基于浙江民营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在实施中由点到面,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形成全省特色。区域层面的融资体系建设是由试点到推广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如浙江的金融体制改革在温州、台州、义乌等六个特色地区试点后,形成了浙江金改的全地图;广东的《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是以广州、深圳作为金融中心城市,布局佛山、东莞、珠海等金融创新试点平台,之后向广东全省推广经验做法。
在总体框架下细化举措,坚持中长期推进,注重实效。浙江、广东等地融资体系建设的举措都是先出台《总体方案》,然后出台《实施细则》,做到总体方向明确,同时从各自特点出发,持续深入推进。
立足制造业,明确江苏融资体系的主攻方向
江苏的融资体系建设要从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出发。江苏实体经济最大的特色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多年处于全国第一,同时江苏也面临产业总体层次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创新后劲不足、缺乏标志性企业等问题。因此,江苏构建特色融资体系的主攻方向应当立足于制造业发达、同时面临转型升级重大挑战的实际情况,促进制造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共生共荣、共荣共进,让金融业为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直接融资在制造业融资中的比重应当提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重要方面。截至2016年11月,我省制造业直接融资余额达到5568.09亿元,同比增长36.47%。其中股权融资余额3878.71亿元,同比增长38%以上;债权融资余额1689.38亿元,同比增长31.9%。但是相对于全年1.6万多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来说,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同时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70%-80%的比重相比,差距更大。江苏的实体经济需要融资体系均衡发展,直接融资仍然是短板。
制造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应当提升。目前江苏制造业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尚不足20%,可以考虑将我省这一比重的目标提高到30%左右。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创新信贷管理方式,根据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风险状况,积极创新发展获贷快捷、还贷灵活、服务高效、定价公允、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
融资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结构应当优化。在制造业行业结构上,金融资源对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业的流入应当进行控制,引导优质金融资源流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要重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倾斜,向化解过剩产能倾斜,向小微企业倾斜,向“三农”倾斜,为我省培育经济新动能作贡献。
制度设计应当激发金融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指导金融机构往往不能形成好的效果,应当致力于形成具有内生激励的生态系统。构建江苏特色融资体系,需要在制度安排上让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金融企业“有利可图”方能“心甘情愿”地支持我省广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
创新政策,形成江苏特色的融资体系
在贯彻落实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探索,创新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政策,形成江苏特色的融资体系。重点可以考虑以下特色举措:
集中力量在江苏形成若干针对制造业的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区。浙江的温州、丽水、台州、义乌等已经形成了民间金融、小微金融、农村金融、国际贸易多个国家层面的金融改革试点区域,广东形成了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上海金融改革则以自贸区为特色。江苏还没有专门的金融改革试点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散落在多个区域改革试点中。当前,有必要围绕服务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核心任务出发,以现有零散的金融改革试点为基础,争取在我省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金融试验区。
与阿里巴巴等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合作构建中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构建广泛的征信体系是降低金融企业成本、促进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重要方面,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当有所作为。与国内主流互联网企业合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地方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与共享,以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载体,以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小微经营主体为对象,归集、整合各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
致力于弱化信贷对实体经济的顺周期效应。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效应,往往“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由于实体项目与贷款之间的期限错配,导致部分企业甚至不愿贷款、不敢贷款。要引导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经营文化,建立逆周期信贷结构调整机制,让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总体保持稳定,不以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出现过大波动,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契合度。对此,一是要加强我省产业政策与信贷结构的联系,加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对信贷的指导意义,通过前瞻性信贷布局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并产生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商业保理等逆周期的信贷产品,通过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受让、收付结算等服务熨平信贷周期。
将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投向更加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企业。着力改变当前我省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偏重政府背景基建项目的状况,按照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着力引入社会资本、突出市场化运作、真正实施基金管理人制度,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的股权投资、企业上市等领域上。对于我省新设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应当明确必须围绕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未来产业发展,服务好“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将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主题限定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大健康、智能制造、互联网+、生态旅游等方向,同时各个地区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应当与本地的产业特色相结合,避免千篇一律、同质竞争。
将融资风险补偿的范围由银行贷款拓展到风险投资。为支持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不少地区利用政府资金为银行承担的风险进行适度的补偿,当前可以探索将贷款风险补偿的经验拓展到股权投资等风险领域。风险投资是发展前瞻性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金融工具。当前我省正在进行政府专项资金的改革,正在将相当部分的专项资金改为政府投资基金,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挥好市场作用。与其政府的母基金选择企业直接投资,不如在发挥政府基金功能的同时保留部分专项资金项目,改进管理办法,让市场化的社会基金进行投资,而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对风险资金进行补偿。
整合互联网金融资源投向政府规范的实体经济资产端。互联网金融是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防范好风险。其中核心是两个方面,一是要规范运作,二是要对接好风险可控的资产端。在前一轮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过程中,我省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规范性有较大提高,当前可以考虑政府部门在实体经济领域整合一批高质量的资产端。通过多部门协调,将规范运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小贷公司、中小制造企业列入名录,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原则设计多层次的金融产品,采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有序进入。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现代经济探讨》主编;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