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徐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去年以来,徐州市把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作为建设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目标之一,加大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工作推动力度,全市物流业发展进入到规模快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质态持续提升的新阶段,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去年徐州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3%、居江苏首位,物流营业收入增长17%,公路货运量、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江苏第一,铁路货运到发量居上海铁路局辖区首位。
着力把握“流经济”发展特征,科学谋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目标定位。城市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存量大小固然有影响,但能够支配多少“流”量更具有决定性。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物流规划、标准制定、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把徐州建成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和“一带一路”核心物流节点城市,实现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物流发展集群效应显著增强、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物流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五个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8%,物流业增加值超660亿元、年均增长9%,社会物流总额超2.8万亿元、年均增长12%,使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的集聚地和扩散地。
着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充分利用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加强物流软硬件设施建设,推进区域间物流合作,拓展物流业发展腹地和空间。一是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铁路、航空、水运等现代交通“十张网”,提升通道和网络的综合运输能力,形成“畅通淮海、连通国内、衔接国际”的物流通道。重点建设“河海统筹”“亚欧陆桥”“快捷路网”“空中走廊”“地下管网”五大物流通道,优先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互联互通。二是加快构建多式联运体系。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建立“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大联盟”,建立物流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集疏运体系,构建公铁联运、铁水联运、河江海联运、空陆联运、海陆联运五大多式联运体系,打造区域性公铁联运中心、华东地区大宗物资铁水联运中心、淮海城市群河江海联运中心、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三是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合作。放大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主动加强与陆桥沿线城市的物流合作,做好连接点、转承点、分拨点的文章,推动构建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徐州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
着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提升物流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生产力布局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要素集合、企业集群、功能集成”的原则,制定实施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方案,形成“一区两带多园”的物流业发展格局。“一区”就是主城区物流集聚区。重点建设徐州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双楼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徐州铁路物流园、北三环物流集聚区、新城区生活物流园、空港商旅物流园六大物流集聚功能区,为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成为淮海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先导区和引领区。“两带”就是沿运河多式联运物流发展带和沿东陇海线物流发展带。沿运河多式联运物流发展带重点对接连云港国际枢纽港,打造以徐州港为依托的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煤炭、矿产品、粮食等大宗物品中转配送,形成区域集装箱、件杂货物流中转配送基地。沿东陇海线物流发展带重点依托铁路干线和支线网络,建成横贯东西的国际物流通道和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配送通道。“多园”就是县区特色物流园。重点建设邳州港物流园、新沂临港物流园、新沂铁路物流园、沛县临港物流园、丰县陆港物流园五大重点园区,积极承接区域物流转移,差异化开展竞争,为各自地区发展做好生产生活物流配套服务。
着力健全物流产业体系,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推进物流供给侧改革,构建物流创新发展体系。一是发展特色物流集群。依托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和农产品物流三大物流业,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电商物流、保税物流、空港物流、冷链物流等特色物流集群,初步形成以制造业物流为主体,城乡配送、专业市场、保税和空港等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体系。二是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组织开展现代物流业专题招商,大力招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知名企业,争取物流企业在徐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引导徐工、中能等制造企业提高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动中国华信、招商局、DHL、新加坡丰树等一大批平台型、旗舰型物流企业落户徐州。争取全市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物流企业(市场)达到6家,5A级物流企业数量进入全省前三。三是搭建高效物流平台。集中力量打造综合保税区、铁路陆路口岸、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电子邮件互换中心、离岸金融等平台,开通中欧货运班列并常态化运营,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推行供应链管理新模式,构建徐州智慧物流云平台,打造淮海经济区物流大数据中心,催生一批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着力强化物流发展保障,营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良好环境。规划上加强引导,编制实施全市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定点布局专项规划,形成以产业规划为支撑、专项规划为基础,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政策上重点保障,市财政设立200亿元规模产业发展基金,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规划的物流项目用地审批比照省级开发区政策执行,在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体制上大胆探索,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建全国第二批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积极争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各县(市)区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推进机构,形成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