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7-12-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刘 波    

1+3”功能区战略构想的提出,将使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制约,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江苏发展海洋经济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不容忽视江苏沿海经济带“着力点”的支撑问题。《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从空间布局维度发挥三个海洋经济圈、四个国家自由贸易区、五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板块效应”,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从节点功能视域发挥沿海城市“珍珠链效应”,串联起快速发展的沿海经济带。江苏要以创新思路来谋划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大战略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和着力点。

针对扬子江城市群效能重塑,不容忽视沿江沿海“双向开放”的联动问题。在重构江苏区域功能布局的格局中,扬子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龙头与核心作用。沿海经济带要利用自然、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扬子江城市群高端生产要素集聚的辐射,既要“向外”用力,也要“向内”使劲。

针对沿海经济带行政区划和经济体量太小现状,不容忽视“小马拉大车”的疲软问题。2016年江苏沿海三市经济总量为13719亿元,仅相当于当年江苏经济总量的17.53%。而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经济总量分别占比49.88%82.13%81.35%87.6%。江苏沿海只有三个中心城市,远低于全国沿海省份平均六个中心城市的水平,因此经济发展量级不够,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辐射带动效应有限,难以有效支撑沿海开发国家战略。

针对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容忽视“港口-腹地”的共建共享问题。行政区划与江、海、河等地理空间分割,导致了苏北城市的“条状”空间形态缺陷,出现了有限的城市体量、众多的区域中心。这种离心式发展,使连云港港只承担了徐州、宿迁、淮安三市不足40%的运输物流,制约了沿海港口的发展潜能。

打造沿海特色海洋产业体系的新路径

空间布局:拓展“L”型海洋经济核心带,架构“E”型海洋经济支撑带。一是在提升沿海沿江“L”型海洋经济核心带的同时,贯彻“1+3”功能区战略,培育沿海经济带、沿东陇海线、沿淮河生态经济带、沿长江四条“E”型海洋经济支撑带,增强腹地和产业支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聚度高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二是加强以港口、港城为节点的沿东陇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域内外港口、腹地联动发展。三是发挥沿海经济带的域内纽带作用,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转移,相关海洋产业链向陆域经济延伸,促进产业集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深耕“第六产业”,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强科技创新,健全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工程,打造沿海百万亩高效生态养殖基地。二是强化海洋第二产业的支柱作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打造以海洋船舶、装备制造、海洋风电、海洋医药、海水淡化等产业为重点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作用,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四是做好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更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海洋产业集聚与融合发展。

产业优化:培育“新、特产业”,打造海洋高端产业的集聚基地和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一是培育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的独特优势,形成一批集中度高、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医药、新材料集群,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临港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海洋环保科技产业,巩固放大盐城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试点效应,推进以“风电水一体化”为主的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化进程。三是重点发展智能海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依托南通海工优势,瞄准智能海工目标,打造千亿元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产业链构筑:延展“六大产业”,提升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水平。一是以沿海百万亩高效生态养殖基地为龙头,打造包含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冷链加工-市场交易-休闲在内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二是以沿海风光电基地为龙头,推广海水工业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提取化学原料-废料生产建材的海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以南通中远川崎船舶为龙头,打造船舶造修、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一体化产业链。四是以石化产业基地为龙头,打造存储-炼油-乙烯生产-轻纺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五是以港口为龙头,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打造现代港航物流产业链,条件成熟时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滨海新区。六是以滨海旅游区域为重点,着力推进海洋旅游与山水文化、滩涂文化、江海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海洋旅游产业链。

产业发展路径:分异“产业空间”,创新沿海到远海、浅海到深海递进式立体开发模式。一是构建“一带、三港群、三功能区板块”,把沿海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示范中心、临港产业集聚中心、江海联动发展中心。二是构筑“试验区、综合开发区、绿色城镇带”,推进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临港产业综合开发区、沿海绿色城镇带建设。三是建设“近岸海域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验区”,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发展近海特色产业,打造旅游休闲娱乐区。四是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发展远洋渔业,巩固远洋运输业,推动深海资源开发,助力深海装备制造业发展。

区际带际合作:共建“园区廊道”,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一是深化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南北产业园区”共建,鼓励扬子江城市群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通过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间的梯度转移,改善“发达地区缺空间,欠发达地区缺机会”的情况,实现“双赢”,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二是淮海经济区、江淮生态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间共建“东西物流廊道”,推动港口的共建共享,合作建设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连云港、盐城、南通共同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三是发挥沿海地区内部互联互通的联动功能,建好港口载体,担纲沿海经济带发展中的龙头。

创新举措化解海洋经济发展“肠梗阻”

双向开放开发,解决沿海开放型经济的空间压缩问题。上世纪80年代,江苏经济发展的重心选择了远离海岸线的沿江城市带,并没有沿着海岸线展开。对此,一要发挥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作用,打破几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对原有战略进行整合和时空链接,形成强大的经济增长核,辐射、带动和支撑其它三大功能区的发展。二要以港口资源整合为契机,把沿海地区建成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工业带、城市带。通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保证区域内港口行业适度竞争。构建统一的运营平台和投融资平台,走“股权整合+业务重整”的道路,使港口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

功能区统筹发展,解决港城“重点”与“痛点”问题。一是在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上,确立向心式发展。这种向心可以不必在城市等级上确立哪个城市为中心城市、龙头城市。二是对功能区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对各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明确,在预防恶性竞争的同时,把区域的同质化产业打造成产业集群。同时,把握全球贸易、产业、港口、航运等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加强与周边、全国乃至全球港口的协调联动,塑造对外联通大格局。三是促进海域发展规划与陆域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建立“1+3”功能区定期会商制度,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将区域一体化发展细化落实到财政、交通、环保、城乡建设、旅游等部门。加强海岸线管理,切实解决港口、城镇和产业在资源空间、功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问题,打造带动整个沿海经济带生产要素跨区域和跨境流动的沿海门户区。

陆海资源共享,解决“沿海飞地”合作模式问题。一是把条件成熟的港口作为跨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协作发展试点,逐步实现由单点式向区域式发展转变。江苏沿海港口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层级,可将其分为核心港口、次核心港口,相互之间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放型网络,形成以连云港港、南通港为主要港口,盐城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分层次发展的格局。二是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打造跨行政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创新区的战略高度,深化海洋领域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平台共用、城市共建、模式共创等方面的合作与创新,构建高层次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创新集约节约用海方式。三是以陆海开放发展为主线,整合港口资源,发挥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河海联运等比较优势,做好东西双向开放文章,拓展陆海对内对外开放空间。

“导流”平台共建,解决“边界效应”与“中介效应”问题。一是充分发挥功能区边界区自身优势,建立多层次区域经济联合,实现区域的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江苏沿海三港的合作处于潜在合作区域,可在原先三市港口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港务局的构建,做好先期的联动工作。以连云港港为龙头,构建港口群战略联盟,尝试建设“沿海港口合作信息网”,促进EDI平台和物流信息技术平台联网运作。二是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有效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构建“3+3”大沿海政府间港口联席会议,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推动沿海港口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海陆资源统筹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依托沿海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新长铁路等“主动脉”,畅通“微循环”,促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有效衔接,使生产要素流动更高效。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沿海三市要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机制,为沿海经济活动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江苏沿海发展决策咨询基地专家、沿海发展智库副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