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海洋经济打造成新的增长极

发布时间:2017-12-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沈坤荣    
 

 

近年来,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在近海领域迅速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载体,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江苏是海洋大省,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全面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主动选择。

海洋经济与经济增长新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影响经济增长各因素的作用得到积累和放大,如消费、投资、对外贸易、劳动力供给、技术进步、政府支出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结构性问题日益突显,原有的增长动力面临着各种约束,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为了释放出新的增长动力,推进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在各种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中,海洋开发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能源供给和空间载体。

事实上,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空前激烈,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纷纷出台海洋发展计划。美国在2004年公布《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美国《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欧盟于20066月颁布了《欧盟海洋政策绿皮书》;澳大利亚对海洋发展制定了战略性规划;亚洲的日本也计划在本世纪内建造2500座“海上城市”,提出要在海上寻求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海洋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资源竞争、经济增长的战略居高点。

海洋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杰拉尔德·J·曼贡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提出的。国外对于海洋经济的概念界定比较宽泛,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成是海洋经济。国内对海洋经济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海洋经济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是一种资源依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海洋经济表现为某些海洋产业开发或为其提供支持的产业活动,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海洋经济活动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海上或海底。

我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蓝色国土”。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蓝色国土”不仅对改变我国当前内需不足的状态,更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调整社会总需求结构的角度,沿海区域的发展将承载更多的城镇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沿海发展带动了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促进了能源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农业和工业的结构升级;从城市区域结构调整的角度,沿海发展则为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载体,《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等规划纲要相继出台,均体现了从区域角度寻求新发展和新突破的思路,新型城市化道路也需要在区域层面实现,与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以江苏省为例,作为经济发展强省和海洋大省,当今的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给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江苏境内拥有954公里海岸线,以及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推动长三角两省一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沿海经济带不仅将成为江苏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也肩负着孕育中国东部经济新增长极的重任。

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特点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海洋经济。通过打造海洋经济产业,不仅可以带动沿海地区其它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形成海洋经济产业链,形成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海洋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二是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转变。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从具体的海洋经济生产部门来看,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服务产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医药生物业等资源型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转化的方向来看,海洋经济越来越倾向于高科技、资源、环保的集约型发展。三是沿海经济区域布局雏形显现。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传统的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以广西沿海为主的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以福建沿海为主的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江苏沿海经济开发区三个沿海经济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江苏沿海地区面向黄海,海岸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大陆岸线全长954公里,滩涂面积约为5100平方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北部轴线,由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市及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建湖县、阜宁县、大丰区、东台市、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组成,人口1900万,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

江苏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

海洋经济第一产业集中在沿海三市和近海区域的海洋渔业、海洋种植业以及优质农产品种植加工。其中,东台海域系世界海洋中极为典型的半日潮海域,是多种鱼虾蟹类产卵场和幼鱼育肥场,该海区的“水中软黄金”鳗鱼苗资源相当丰富;海州湾渔场是我国的八大渔场之一,可利用的渔业资源较丰富,目前的三大拳头产品分别为中国对虾、中国绒螯蟹和条斑紫菜育苗;沿海三市在棉花、油菜、蚕桑、啤酒大麦生产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其中盐城拥有全省最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全国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大丰是我国棉生产百强县,南通、射阳、东海的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也初具规模;连云港的条斑紫菜已经形成完整的育苗、生产、加工贸易产业链,是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加工和创汇基地。可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扶持和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示范基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向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

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和海洋水利用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砂业等。其中,海洋船舶业主要发展海洋机械制造业,建设集装箱项目,发展远洋船舶修造业,研制、生产船用导航GPS定位系统和航道测量系统;淮北盐场是全国的四大盐场之一;海洋化工以现有苦卤化工企业为基础,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推广实施控速结晶新工艺,通过技术改造提高钾溴镁系列产品产量,提高纯碱生产能力,逐步向上、下游延伸,延长海洋化工产业链,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油气业包括海底石油田和天然气的开发;海洋矿砂业主要是海洋多金属结核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备。

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医药业。交通运输业方面,沿海三市中,连云港位于中国沿海脐部,是公认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滨海旅游业方面,主要包括滨海度假旅游、海上观光旅游、滨海专项旅游等类型。盐城发挥沿海滩涂湿地的资源优势,依托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沿岸防护林资源,建设丹顶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麋鹿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连云港的近海岛屿有14个,大力开发滨海生态旅游、海岛度假旅游和海港观光旅游。

新能源产业具有较大潜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适宜布局能源工业,应重点发展风电、核电、液化天然气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盐城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占全省的70%。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形成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生物质能发电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路

为了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与效益,江苏应当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海洋开发、环保和综合管理能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力争将海洋经济打造成新的增长极,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历史性契机,我们要抓住机遇,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摒弃以往海洋产业发展中重视产值轻视环保的模式,力争建立一个包括海洋生态工业、生态渔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在内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各企业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延长生产链条,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从而实现企业内的小循环;建立海洋生态工业园,将园区内工厂或企业间投入与产出相互关联,实现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形成生态工业链,建立起海洋产业发展的中循环;最后把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生产与消费连接起来,建立海陆空大循环,即蓝色经济区。

注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开发沿海区域绿色资源。近年来,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在沿海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力求节能减排,绿色开发海洋资源。首先,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沿海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兴生态产业的兴起、清洁能源的开发、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我们要加强海洋基础理论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推进海洋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布置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其次,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大力培养海洋生态忧患意识,加大环保科普工作,努力培养环保观念,促使海洋开发走上长期健康轨道。同时,建立健全沿海开发法律监管体系,加强入海河流水质监控,严惩沿海产业园区的污染物直排行为。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创新投资良好氛围。打造蓝色经济区,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目前我国海洋企业规模较小,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不管是单一的海洋企业,还是生态工业园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精尖的企业创新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其次,政府要给养殖企业提供适当的保险政策,让企业能够放心、大胆去养殖,提高企业的经营积极性。最后,政府要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出台鼓励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研究支持海洋经济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有关政策。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海洋经济的开放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一,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养殖业的合作,做大做强海外渔业产品深加工,延伸海洋养殖业的产业链,打造完整的海外渔业产业体系。鼓励中国企业开展远洋捕捞,共享国际渔业资源。第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搭建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构建航运物流服务体系,深化临港产业合作,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开发跨境游轮旅游项目,逐步打造“海上桥梁”。建立双边或多边海洋产业园或示范基地,建设高效率的国际港口供应链,推进海上互联互通。第三,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绿色能源体系,鼓励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向沿线国家推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