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作为

发布时间:2017-12-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陈彩云 陈积敏    

 

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进一步肯定了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未来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转型、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重要时刻,中国一再向全世界声明了中国的坚定立场,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国家的代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深深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日益成为改革者和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立场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球化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中国认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他还说:“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当前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发展下的利益失衡。全球化发展的不均衡带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全球权力分布的消长,具体可表现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上:前者主要指南北差距的加大和发达国家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后者的直接表现是全球化对西方中产阶级的冲击使得民粹主义兴起。现实原因在于全球治理落后于现实问题的发展,无法解决全球化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金融危机、地缘政治冲突、宗教恐怖主义等对全球化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是逆全球化的重要推手。此外,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还源于其自身是一把双刃剑,源于全球化本身的双面性,全球化、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性。因此,当前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体现,有其深刻的客观原因,而并非是全球化的根本方向出现了问题,应加以区别对待。正如Leon Hadar 20166月在美国《国家利益》发表的文章《民族主义取代不了全球主义》中谈到的:全球化的影响因地区而异。然而接受全球主义步伐趋缓并对其做出某些修正,迥异于认同极端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客观地说,全球化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代表着世界前进的方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态度——认真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暗流

面对问题和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当前严峻的逆全球化暗流,习近平总书记直面问题所在,多次加以阐述和分析。如,“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脆弱,全球贸易和投资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大家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贸易和投资低迷,全球性挑战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

“逆全球化”暗流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出现的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为代表的与全球化潮流反向而行的动态。其内涵体现在经济上的保护主义、民族上的封闭主义、文化上的碰撞冲突,表现在权力政治的回潮、国家中心主义的回潮和民族政治的回潮等一系列与全球化反向而行的动态,其核心正是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例,根据相关研究报告,全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其歧视性措施位居世界之首,已经实实在在地从全球化的带头大哥转变为“逆全球化”的领头羊。在此形势下,对全球化的各种担忧和质疑不绝于耳,如摩根士丹利高管Ruchir Sharma在英国《卫报》发表的文章《我们熟悉的全球化已经结束——英国脱欧是最大标志》,认为英国脱欧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终结。中国学者庞中英教授认为,全球化进程正处于一个转折阶段,全球化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趋之若鹜”到“烫手山芋”的转变。

中国立场——坚定不移支持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作为全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吸引投资国、第二大经济体和对外投资国,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对于全球化下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全球化当前的挫折,中国持坚定支持全球化的正确立场。早在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20169月在G20杭州峰会上谈到:“我们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体制。”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利马峰会上谈到,“当前,围绕经济全球化有很多讨论,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应“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李克强总理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掷地有声:“在全球化进程受到一些非议或者在某些方面有挫折的情况下,中国始终持一贯的立场,那就是:维护经济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客观地说,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正是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过程的结果。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对全球化的贡献也在飞速提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33.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居首位。在全球化未来的发展中,世界对中国寄予厚望。美联社认为:2016年是全球化“遭受巨大打击的一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郑永年提出:中国应当接过自由贸易的大旗,应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充分照顾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Jonathan KaimanJessica Meyers 201611月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称:无论中国是否愿意,特朗普的当选使人们对中国捍卫全球化寄予厚望。

中国方案——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

中国是全球化的改革者。2016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提出:“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推动杭州峰会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2017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贺信中谈到:“希望与会嘉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解决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推动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2017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汉堡峰会上更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我们要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我们要携手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我们要继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致力于推动新型普惠共赢、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英式全球化”和“美式全球化”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可持续。全球化发展数百年来,其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发展中的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之处已经严重阻碍了全球化的继续发展。当前逆全球化暗流反映出的根本问题即发展不平衡问题。全球化下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贫富分化问题。统计表明当前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因此,全球化改革应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根本方向发展,只有在包容的基础上公平发展、平等发展、合理发展,才能使全球化惠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一个普惠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动力和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全球化的强劲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践——新型全球化的引领者

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尽管中国自身也受到当前“逆全球化”暗流的冲击,但仍以负责任的立场,以实际行动引领新型全球化的发展。

首先,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立场,积极推动自由贸易。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谈到:“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积极推动商品、企业、金融走出去;在着力提升自身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时,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促进公平开放竞争;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将有力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注入强大“中国信心”。

其次,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均衡合理发展。全球化下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秉承平衡共赢的义利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阐述道:“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中国多次对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资金、科技、人员等方面的援助,帮助其发展。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

再次,中国努力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是重要的实践框架,习近平总书记2017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谈到:“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落地开花。中国支持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创造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即不同于西方大国传统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合作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追求的新型合作模式。中国以“一带一路”平台,与沿线国家共建、共享、共赢,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旨在带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为亚洲国家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和关键的资金支持。

最后,中国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新方案。习近平总书记201510月在伦敦谈到:“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中国一直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随着中国实力上升,我们将逐步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重要作用的发挥,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价值观上,明确以“共商共建共享”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指导,倡导相互依存、荣辱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地区、全球命运共同体;具体议题上,如气候变化,坚持一贯的积极认真态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经济发展上,坚持“包容性增长”的中国方案,认为全球治理应以平等为基础、开放为导向、合作为动力、共享为目标,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性和代表性;安全上,提出命运共同、和谐共处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等等。

(作者分别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主任、副研究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