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评价不妨让数据作主

发布时间:2018-01-03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盛小伟    
 

岁末年初,实施考核与评价,是年终除“盘点与总结”之外另一项不可或缺的“规定动作”。由于其本身蕴含并释放出强烈的工作导向性和利益关联性,而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如何考核与评价来体现公平公正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中,无论是考核与评价的实施者,还是考核与评价的接受者,都在实践中形成了常规的“套路”:对实施者而言,拟定考核方案,开会听取汇报,查阅准备的资料与案例,材料(信息)汇总后评议,得出结论后反馈;对接受者而言,根据考核方案拟定迎检方案,材料准备,接待准备,样本选择,对接联络等,一应俱全。

应当说,在以前类似的“套路”,考核与评价得以四平八稳地展开,极少出现“意外”。但现如今,虽尚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再要“放之四海”,则存有变数。因为,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有些考核与评价,正从人力投入、人工为主转向机器替代、计算机为主,从材料的堆砌走向了数据说话。考核与评价,合理的利用数据并由数据作主的成份大为提升。

以行政审批工作为例,现在考核与评价的主要考量应当是广义的效率优先,而所有承担审批职能的政府机关,都有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招致的是“机器管人”,所有的操作都会“留痕”。也就是说,审批的时间长短、提供的材料数量、历经的环节多少,一切与审批效率相关的事项,计算机都“毫不掩饰”,一目了然,且不仅包括了所谓的样本,更是全域全额,只要走了流程,都会全景式呈现,个中不排除有例外的特例,但更多地是惯例的常态,以数据为支撑得出的考核与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

众所周知,时下一些利用传统的材料申报、或缺少定量以定性为主的考核与评价,具有相当的“操作空间”。比如,不惜代价打造“盆景”,将“盆景”放大为“风景”进行包装示人来接受“样本化”的考核与评价;一项改革、一样工作,刚试点就已硕果累累;工作未做,口号先行,经验随后;材料至上,汇报为主;等等。这导致的后果是,考核与评价结果列前的不一定是工作做得最好的。甚至于考核与评价的排序一出,怨声四起,满意度不高。某种程度上说,如果考核与评价不科学,没有评出积极性与上进心,收获的只能是怨气。

目前,在“互联网+”的触角所及和大数据分析的语境下,有效利用可以佐证、作主的数据,会使考核与评价既省力”“省钱”“省成本,又高效”“有效可信,这是数据的优势所在。所以,考核与评价,不妨让数据作主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