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和重视,一些党员干部“只学习不思考”,口号倒背如流,“鲜词”张嘴就来,可就是对其不求甚解。不求理解透彻,不往深处思考,不观大势、不谋全局。这种现象在基层干部身上尤为突出。
善思者智。思考力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想变成自己的,离不开思考;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成活的,为我所有,离不开思考;工作经历要上升到经验层面,更离不开思考。疏于思考,畏惧思考,干部“领而导之”的能力就会打折扣,对推动工作、落实政策就会带来不良影响。
有人认为基层干部主要工作是传达、贯彻与落实,“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上级让怎么做就怎么做”,照本宣科、照章办事,完成“作业”,不出岔子就行了,没必要去思考宏观课题,更无必要深究“所以然”。这种想法错误且有害。不思考、不理解、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级要传达的指示精神无法入脑入心,就不能把刚性要求转变为行动自觉。例如“两学一做”、反腐整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等,如果对上级精神不通过思考、理解、消化,生搬硬套地贯彻落实,往往会墨守陈规、走样变形、缺少创新,甚至沦为形式主义。因此,多思考一点,理解再深一点,看问题再全面些,才能一改“拷贝式”的懒政作风,做到“领会不走样”“贯彻有创新”“落实有效果”。
还有的基层干部看似“满腹经纶”,会上发言侃侃而谈,其实洋洋洒洒动辄上万字的讲话稿里通篇无干货。这个地方引用点古诗词,那个地方引用点上级领导讲话原文;这里讲点不疼不痒的问题,那里再说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策……一番讲话结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读稿”结束,外行人听起来“头头是道”,内行人听完不是“心中窃喜”,就是“一声叹息”。窃喜者当然是因为这个领导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基层实情,好忽悠,好应付;叹息者则是担忧把脉不准贻害发展,事业大局难有起色。缺乏结合实际的自主思考,干部就会沦为“应声虫”“木偶人”,只能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谈不上创造性抓落实,危害极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基层探索实践关乎着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成败。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只有把思考力提升上去,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解决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的各种难题,不落入老经验窠臼,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做扎实、做出彩;才能更好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创造出新做法、形成新经验、发挥新作用、收到新成效。
那么,作为基层干部,如何提升思考力呢?
一要勤学。加强思考力修炼,最根本的是加强理论武装。理论是思考之基。理论功底厚实了,思考问题才有底气,才能够厚积薄发。陈云同志介绍过一个学习理论的好经验——“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科学理论,学好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当然,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有赖于博览群书。“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基层干部应将读书视为必备的基本功,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通过博览群书,把先进的科学理论和人类文明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新思路。
二要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常态下,基层工作新问题越来越多,基层党员干部要懂得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把牢正确方向,跳出一时、一地、一己之局限,胸怀全局、站高望远,以系统和战略思维谋大局、观大势、抓大事。一方面,静下心、沉住气,不断地发现问题、琢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打磨自己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山之石”,学习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反复比较、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东西,应用于自身的实践,提升自我的思维高度。
三要实做。思考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不断碰撞、糅合、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践思齐用、践悟齐用,求真务实。调查研究是提升思考力的一个好办法。调查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向群众学习智慧的过程。其实,工作中很多创新的生动实践,很多破解难题的办法,很多鲜活的成功经验,基本上都是基层群众首创的。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虚心向群众学习,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才能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才能弥补自己思考的不足。
总之,想要做好做实“架天线”“接地气”的工作,基层干部必须提升思考力。既要吃透上级精神,又要弄清楚本单位的实际;既要分析有利条件,又要找准不利因素;既要分析任务需要,又要考虑承受能力;既要分析现实现状,又要摸准发展趋势;既要分析老情况老问题,又要预计到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使拿出的计划、办法、对策更加符合实际。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让“基层一根针”插得巧、插得实、插得牢、插得准,让所有的改革措施通过这根“针”注入大地,扎根发芽,枝繁叶茂。
(作者单位:镇江京江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