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由愿景到行动,为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铺就了一条互利共赢之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深耕细作”的务实阶段,未来几年,我国势必会加大对“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投入,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步伐。能否精准布局、抓住国家新一轮政策红利与资源投放机遇对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江苏在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国家倡议时,应注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实现错位竞争,重点打好“产业升级”、“软设施联通”、“夯实底层建设”这三张牌,借“一带一路”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把握“一带一路”内涵的新变化
经过四年的建设与完善,“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已今非昔比,高峰论坛之后,“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的、工作重点和实现方式都逐步明确。
“一带一路”倡议早期旨在对冲美国政策风险。此前,美国重返亚太、力推TPP等一系列战略极大地压缩了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可有效抵消此类战略风险。但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美国退出TPP等事件导致全球政治风向逆转,为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四年来,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交往密切,新机遇、新资源、新合作方式不断涌现,丰富和拓展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内涵。当前的“一带一路”已升格为指导我国走出去、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框架,其要义是以欧亚非大陆为舞台,多方向齐头并进、多维度主动出击,积极推进与相关国家的对外交流交往新模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顶层设计”的完成,其具体推进路线图也逐步清晰。“一带一路”旨在分享发展经验,强调以不干涉内政、不强加于人的方式推进合作,建设理念也从重视宣传转向落地建设。未来,该倡议的推进将会围绕深化关系网络、整合交往机制、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展开,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加重视项目建设成效。随着第一批样板工程的建成,试点项目与试点经验的推广、具体项目的风险防范、融资担保模式创新等都将会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目前,“一带一路”的资金投放集中在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上,已有的样板工程多以能源管网、路网、水电设施等“硬设施”联通建设为主,但空中网络等“软设施”联通仍存在建设空白点。未来,“一带一路”的资源扶持重点也将逐步投放至“空中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等“软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上,这正是江苏可以切入国家倡议、获取资源支持的最佳机遇点。
抓住“一带一路”的新机遇风口
未来几年,“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从“热火朝天搞宣传”转向“实实在在出政绩”。在即将开启的新一轮资源投放中,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冷静理智地识别“一带一路”的新机遇风口。未来的机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推广样板工程建设经验。“一带一路”倡议前期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目的是借基础设施打通经济走廊“大动脉”,进而引领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促进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将欧亚非大陆连成一个互利合作的“大平台”。这一阶段,涌现了一批样板工程。显然,既有成功经验的推广无疑会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而许多项目也需要在推广中改良,以纠正项目落地操作难度大、通道建设不完备等问题。现有经验的推广与改良势必会在未来提供一波机遇。
构筑“软设施”联通网络。此前,“一带一路”项目多集中在公路、铁路、油气管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上,这给国内装备制造大省及基建大省带来发展契机。随着基础设施“硬件”网络的逐步完善,未来的建设重点也将位移到基础设施“软件”的互联互通上。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网络等“虚拟网络”互联互通将会是下一阶段的建设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期,以信息通讯、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主的“信息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物联网丝绸之路”建设将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投放机会。
创新项目合作模式。“一带一路”顶层设计逐步完成,此一阶段更需要地方有具体的项目成果来支撑该倡议的持续发展,这就给地方创新项目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空间。“一带一路”既有合作模式主要是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指引,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进而为中资企业在海外布局作铺垫。但目前,“中国标准”受到采购本地化的挑战,中资企业在海外更是面临水土不服等难题,未来几年,需要创新既有合作模式,提升项目合作实效。随着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备,项目合作也将不再局限于“制造装备走出去”等单一模式,会出现更多“服务贸易走出去”、“管理运营走出去”等新模式。
如何打好对接“一带一路”三张牌
“一带一路”现有布局呈现的机遇有三波:第一波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第二波是基础设施软件建设带动的机遇,第三波是贸易畅通提供的机遇。对江苏而言,主要的机遇期集中在第二波、第三波。着眼长远、高点谋划,在对接国家倡议时打好产业升级、软设施联通、夯实底层建设这三张牌最为关键。
产业升级:内容第一、渠道第二。应借助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水平、抢占贸易畅通制高点。目前的经济走廊建设是一种典型的渠道建设,渠道虽重要,但“内容”的生产能力更重要。“一带一路”通道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沿线产业升级带动才能产生持久效益。在对接“一带一路”时,应从产业升级角度出发整合企业、凝聚力量。要在维持原有对外贸易投资模式的同时积极创新多种走出去模式,推动出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借此推动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
软设施联通:集中力量做强独有优势。基础设施网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江苏在技术和人才上有优势。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应从“软设施”网络建设切入,超越地理区位限制,重点打造空港、互联网、物联网等“空中丝绸之路”“网络丝绸之路”“物联网丝绸之路”。另外,要增强对外影响力,并不需要遍地开花,可依照我们独有的优势资源,加强对海外部分地区的辐射影响力度,先在某一区域扎根,再谋求向外扩散。
夯实底层建设:强化战略落地实效。目前,国内的“一带一路”建设主要聚焦在“顶层设计”上,一些地方的对接策略也主要着眼于如何去要政策、要资源。其实,当前更需要用项目实效来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这就要求地方能主动打造“底层建设”,在战略落地最后一公里上做出成绩、做出实效。从政府角度看,可在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众多合作领域中挑选一两项作为突破点,打造一批拿得出手的重点项目,构建在单个领域对外合作中的金牌影响力。从市场主体角度看,可创新贸易、技术及管理的合作方式。“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大型项目的参与者多是国有企业,但在一些小型的、辅助型的渠道与网络上有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挥的空间。可借建设“技术转移平台”“风险评估平台”等信息共享机制凝聚起这股走出去的力量。另外,可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扶持一批走出去创新样板工程,争取成为国内首倡“夯实底层建设”的省份。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