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需要将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空坐标中认识,就是要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动能传导到乡村地区,为乡村发展赋予动能。江苏乡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独特的农业产品资源可以依托利用,全省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动力依然十分强劲。如何将乡村振兴、城镇化、工业化有机整合,实现借力发展,同时避免简单重复既有发展模式、造成乡村发展丧失特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可持续、有活力、有后劲的江苏乡村振兴,需要认真思考乡村建设与发展规律,关注和解决乡村发展的五大关联问题,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构建乡村振兴的生态系统。
一、乡村发展路径的特色化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赋予乡村发展动能,单纯依靠外部输血、对口帮扶均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这里需要警惕简单地将城镇发展经验移植到乡村振兴中来,切忌盲目推进工业化或依靠巨量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应结合乡村自身的特色来谋划发展模式与路径。
日本、韩国的新村运动实践表明,当城镇化进入高水平阶段,乡村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趋好,社会资本和消费会向乡村地区分流,乡村发展从自我循环积累阶段进入外部输入推动阶段。具体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借助乡村特色山水资源、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借助乡村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特色种养殖业、加工业,借助乡村特色技艺发展手工加工业,借助自身的劳动力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服务业等。乡村振兴关键要形成特色化的产业,这提醒我们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有意识地培育与引进。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需要防止出现几种倾向:一是新瓶装老酒,不加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使乡村沦为低端产业的承接地;二是防止出现借产业资本下乡名义行圈占土地之实,避免造成极大土地浪费;三是防止缺乏风险控制的产业整合行为,避免对农业生产与农民利益造成冲击;四是要在深度分析乡村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避免盲目推进。
二、乡村环境营造的品质化问题
改善广大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应当避免一刀切、标准化,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乡村环境营造的特色与品质,注重挖掘乡村的特色文化基因,注重利用特色自然山水资源,形成山、水、林、田、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诗意栖居画卷。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系列乡村建设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乡村的人居环境品质,这为江苏率先推进建设高水平的美丽宜居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江苏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已经从完善设施、整治环境阶段进入品质提升、彰显特色阶段,因此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快补齐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区域、短板领域,全省乡村宜居环境建设尤其应加强服务领域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力度,包括物流配送设施、惠农金融服务设施、绿色环保设施、高品质养老及幼教设施等,以满足乡村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村民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二是要强调美丽乡村建设的差异化思路,切忌造成新的“千村一貌”现象,全省各地美丽乡村营建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到对乡土的自然与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与保护之上,要加强乡村整体形态与周边山水、平原之间关系的协调,要从“乡建图纸下乡”转变为“乡建风格下乡”,引导村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乡村特色的概念;三是要高度重视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活化,乡村公共空间是组织各类活动的中枢地区,通过改造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完善各项设施、增加交流功能等方式增强乡村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形成乡村的公共客厅,以促进村民交流,以利于推进乡村各项事务。
三、乡村治理体系的“三治结合”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要依靠乡村治理发挥引领作用,这就需要更多的社会主体能够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与建设的事业中来,构建科学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以带动乡村更加有活力、有后劲的发展。从目前来看,乡村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的生产组织功能在弱化,每个村民及家庭就是一个独立面向市场的经济个体,造成乡村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特色,尤其是当乡村产业发展进入互联网经济、乡村旅游经济、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加工经济领域,对懂得通过新媒介、新渠道、新方式进行生产组织与市场销售的人才需求旺盛,这就需要引导、扶持具备乡村产业组织能力的人员积极参与到乡村生产中来;二是乡村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弱化,乡村以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居多,乡村人口外流的趋势不断增长,传统文化习俗、技艺的传承存在断层、断代危险,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发扬需要有生力量参与进来;三是乡村的自治功能在弱化,要实现乡村富有活力的发展,就需要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乡村具体事务中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如何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我省镇江市陈庄村的乡村治理试验表明,乡村治理结构调整对乡村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继续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需要做好“一外、一内”两篇文章。“一外”就是要建立政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除了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外,还需要充分调动乡贤、社会NGO组织、社会文化学者、返乡创业人员、文化创意公司等社会主体的参与。目前我们看到南京江宁、镇江句容、苏州昆山等地出现了一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实践案例,他们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村民组织、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缕清风、一股新鲜血液,这些做法值得推广。“一内”就是要加强村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培养,注重引导村民形成社区自治意识,充分发挥全体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聪明才智,形成“爱护家园、建设家园、服务家园”的主人翁意识,这个方面的培养需要有系统思维,需要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的具体事项相结合。
四、乡村文化传承的创新性问题
乡村文化是构筑乡村精神家园的内核,是几代人的乡愁记忆。因此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传承并发扬好乡村文化至关重要。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焕发新的生机。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课题,需要文化学者、从业者、文化传承人、村民、村基层管理者等各方积极参与进来。长期以来,传统习俗、宗族意识、血缘亲缘观念、邻里关系等因素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展现方式都需要进行新的创新探索,文化传承的责任需要交到当代青年的手中。
乡村从来就不缺乏文化底蕴,它就像一块璞玉,有待重新认识和雕琢。苏州“树山村”通过引入专业文化创意团队,对本土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物遗迹进行了精心的挖掘、策划、包装、宣传,形成了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开发了一批文化创意产品,通过赋予乡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将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关系,也激发了村民热爱家园的责任感。这既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形成吸引力、凝聚力的过程。
不同于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环境改善的显性特征,很多与乡村文化传承相关的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特征,需要长期准备、细处着眼、扎实推进。在推进乡村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省域乡村文化特色的建档工作,以便全面、立体认识江苏乡村文化特色和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二是省域乡村文化传承的普及教育工作,总结全省乡村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引导基层村组织、社会组织、村民重视乡村文化传承;三是省域乡村文化传承的引导工作,建立乡村文化传承引导基金,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到乡村文化传承中来。
五、乡村生活形态的现代化问题
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高度,实现乡村生活形态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江苏乡村发展整体水平较高,苏南部分乡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方面与城市的差距已经很小,但苏中、苏北地区城乡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乡村生活水平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当前全省正在大力培育“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特色田园乡村,其实质就是要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实现乡村生活形态的现代化,这既是践行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实现乡村生活形态的现代化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生活层面的现代化,这应当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重要目标,重点在于提高广大乡村地区居民基本生活质量,加快补齐涉及乡村居民衣食住行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需要乡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省市实施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二是生活方式层面的现代化,包括现代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更加强调生活品质与质量,是乡村发展水平的高级状态。
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照搬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思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则又决定了解决乡村发展问题需要构建系统思维,整体谋划。乡村发展关键在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形成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关键在建设宜居家园,增强乡村吸引力;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关键在于吸引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到乡村发展与建设中来,赋予乡村发展活力;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守卫好共同的精神家园,关键在赋予乡村文化传承以新的时代内涵,创新传承方式,增强乡村凝聚力。所有关于乡村振兴的努力,都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简单的资本投入、运动式的乡村建设无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细致的努力。
(作者系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规划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