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士谈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18-01-04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村山富市等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记住过去的历史,就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携手走向伟大复兴。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前后,社会各界围绕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观点。本刊选择部分内容,与广大读者共思。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

保持“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的姿态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于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历史事实,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于心。日本政府和政界人士应该始终保持“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的姿态,这非常重要。当前,日本执政党正在推进修改宪法的进程,试图修改宪法第九条。“放弃发动战争权利”的日本宪法第九条,是日本向全世界发出的和平宣言。修改宪法第九条,会给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出危险信号,损害日本作为和平国家的信用,百害而无一利。日本应该放弃这种篡改宪法第九条的愚蠢行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

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凝结为民族共同记忆,化为促进国家整合的社会资源,对巩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构建为中国人民并进一步构建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却不是为了煽起悲情和仇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从侵略战争造成的苦难中走出来,把南京大屠杀的民族记忆化为追求、维护、捍卫世界和平的机制和动力,是中国在历史问题上对人类社会的又一个创造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员崔文龙

从人类公平正义的高度反思战争灾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为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日本只有彻底反思曾经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超越民族和国家的藩篱,从人类公平正义的高度反思发动战争的性质及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才能被中国等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接纳,才能融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

人民日报评论员李斌:

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第一层启示,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第二层启示,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遭殃。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第三层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