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大屠杀最年长的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0岁。消息传来,令人哀痛,但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死亡从来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5年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的致辞中提到:大屠杀的幸存者不会与我们永远相伴,但他们所传递的精神、启示和教训必须保存下去。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标志着南京大屠杀记忆由个体记忆、家庭记忆提升至国家记忆。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之前,南京市全城每年在12月13日都会响起警报,作为一座城市创伤记忆表达的方式。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之日起,南京大屠杀已经不仅仅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创伤记忆,而是中华民族苦难记忆的重要象征,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前来参加公祭仪式,南京大屠杀民族、国家记忆属性日益凸显,更重要的是其人类共同记忆属性日益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国家公祭日的讲话中提到,“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提示我们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绝人寰的黑暗时刻并非全然漆黑一片。战后对日审判过程中所进行的罪行调查,强化了我们对于受害者创伤记忆的认知,而忽视了在那黑暗时刻同胞之间的守望相助和相互支持的正面记忆,也没有足够重视西方在宁人士的存在及其重要价值。其实自日军侵占南京之日起,南京大屠杀暴行就是中国人民和西方人共同承受的苦难,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和西方人共有的创伤记忆,这是其成为世界记忆的重要基础。
现在,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受害者创伤记忆的层面,从“揭露暴行、批判战争罪恶”的受难者记忆转向更为积极的“倡导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记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国家公祭日的讲话中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这是南京大屠杀记忆作为人类共同记忆背后的价值依归。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的讲话中指出,和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大家一起坦诚面对历史。对战争记忆的回避或歪曲,将会阻碍民族和解与国际和平的进程。为了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避免歪曲的历史记忆对现实和解的制约,人类共有记忆背后所彰显的正义原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2015年10月9日,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宣布批准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2017年9月4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第169个国际和平城市,也是中国现有的唯一一座国际和平城市。2017年5月16日,在南京访问的捷克总统泽曼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2017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决议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一系列的国际认可表明南京大屠杀世界记忆的属性正成为更大范围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致力于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及其背后的基本价值。这是今天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意义所在,也是公祭日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记忆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