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是固化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器,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国家公祭重在启迪民众铭记历史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如果将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进行深刻反思,化历史悲情为砥砺奋进的动力,便是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中国人的付出。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随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在“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迅速挺进敌后,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南京国民政府也迅速表明了坚决抗战的态度,拒绝屈服求和;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当时正访华的尼赫鲁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中国军民拒绝求和乞降、顽强抗战,使得日本当局恼羞成怒。为对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造成更大的威慑力,它便不遗余力地推行所谓“膺惩”,即大屠杀政策。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被学界称为亚洲版的奥斯威辛大屠杀——南京大屠杀。1947年3月10日中国国民政府国防部组织的“审判(日本)战犯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大规模集体屠杀共有28案,屠杀19万多人;零星屠杀有858案,屠杀约15万人。总计日军屠杀中国战俘与难民超过30万人。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南京城成了一座人间的“活地狱”。
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血腥、恐怖,必然遭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致谴责和严厉声讨。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设立专案审判。由中、美、英等11个国家派出的大法官和检察官,根据大量的人证、物证,确认“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战争史上破天荒之残暴记录”,在长达1218页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用两个专章的篇幅,以“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为题作出了庄严而详细的判决。与此同时,作为同盟国法庭之一的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也对在南京组织血腥大屠杀的B级战犯谷寿夫,以及杀人竞赛的刽子手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军吉等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对松井石根、谷寿夫等南京大屠杀罪犯判处了极刑。
惨绝人寰的暴行,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能忘却的创伤,同时也是世界现代文明史上人道主义的一场浩劫。国家公祭,则是固化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器,是将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演讲时引用了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历史直通现实又指向未来,缺失了历史感,不仅会模糊对当下的认知,还有可能贻误对未来的预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重蹈覆辙都是从忘却开始的。通过国家公祭,铭记历史,警钟长鸣,才能避免灵魂生病,更加珍视和平,激励国人以自强不息的姿态走向未来,永远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国家公祭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国家公祭对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是多重的。
其一,国家公祭有助于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中国将日中两国间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确定和设立为国家级纪念日,表明中方不仅要从国家层面,同时也将在国际社会广泛揭批安倍政权的历史认识问题。近几年,日本右翼势力猖獗,政界、学界、媒体不断有人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叫嚣要推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同时也应指出,在国内,有些年轻人不关注这段历史,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言行,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和气愤的现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各种颠倒黑白,无视、歪曲、亵渎历史,都将极大地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严重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公祭的设立,不仅将敦促日本方面正视历史,反省自己,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世界观,而且也有利于以此为鉴,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从根本上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其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国家对普通民众生命和人权的尊重,进而必将赢得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国家公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普通民众生命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80年前,南京城遇难的30多万死难者,绝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意味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的生命权遭到法西斯任意的剥夺,人的尊严受到肆意的凌辱,基本的交战规则、最后的人伦底线一一被突破。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对整个人类有普遍的教育警示意义。国家公祭,是缅怀过去,是顺应民意,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沟通的有力举措,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反对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要尊重人权,就应从尊重别国国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做起。强权政治,为一己私欲而发动的战争,应当被视为世界性的耻辱。因此,中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同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纪念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中国人民愿与世界人民一同捍卫良知的决心。
其三,国家公祭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营造爱国家和爱和平教育的一致性氛围。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对战败的日本更多地给予了同情、理解和宽容,并没有羞辱、伤害日本,而是把日本人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与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区别对待,在遣返日本战俘、移民的问题上,都给予了日本极大的方便。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发展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昭告国际社会: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其四,国家公祭凝聚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力量,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强化爱国意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槃一样获得了重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哀怨,更有抗争、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国家公祭,以共同的苦难历史记忆整合国家意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须长鸣。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富国强军的决心和睦邻友好的祝愿。牢记国殇,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凝心聚力,携手圆梦,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就是国家公祭的意义所在。
国家公祭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今年的国家公祭,既是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80周年,也是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中举办的,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国家公祭是新时代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表达与升华。“文化大革命”时期,保存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努力曾被批判为“长敌人的志气,灭人民的威风”。改革开放后,恢复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努力取得突破。1983年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余名死难者丛葬地遗址上立下奠基碑;1985年建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此同时,南京市政府先后在中山码头、草鞋峡、煤炭港、燕子矶、上新河、汉中门、清凉山、北极阁、太平门、花神庙、正觉寺、仙鹤门、东郊丛葬地等南京大屠杀集体屠杀或丛葬地遗址,建立了一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1994年起,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主办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20年未曾间断。国家公祭,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还原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国家公祭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是国家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新时代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表达和升华。
国家公祭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印发由中宣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殷忧启圣,多难兴邦。铭记民族的历史,感知国家的苦难,是爱国主义萌生的力量源泉。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亟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用历史事实构建话语体系。国家公祭,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这段历史时刻告诫人们,国家不强,老百姓生命就得不到保障。提醒人们,要铭记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肩负起历史重托,制止残暴与无道,推动中华民族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教育人们,只有以凤凰涅槃、跨越腾飞的强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切实履行抗衡霸权、遏制战争的大国担当,也才能有效防止任人宰割苦难历史的悲剧重演。国家公祭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单位和个人自发组织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纪念馆淡季不淡,中外观众络绎不绝,创下历史之最。国家公祭有效提升了国家观、民族观、群众观教育的实效性。今后要充分认识并深入挖掘这一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强化国家公祭的教育功能,将国家公祭融入公民教育的全过程。
国家公祭是新时代加强与国际社会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顺应和诠释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心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先后确立各自的国家级哀悼日。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波兰等等,每年都定期举行国家公祭。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有助于维护历史真相,传播历史记忆,增进与国际社会的对话、沟通与交流,推进我国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国际潮流。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从个人认识到集体共识、城市共识、国家共识,再上升到世界共识,引发世界性的连锁反应,开启了针对南京大屠杀新一轮的世界性研究、保护、交流的热潮。同时,国家公祭,也是鸣谢国际友人的重要契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今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会见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的众多国际友人亲属代表,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谢意。这种感谢,既有利于塑造文明大国的形象,协调国际关系,也有利于赢得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