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缅怀、铭记、祈福……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2月13日上午10时,中央按照逢十周年的规格,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当天的公祭仪式。
从家国情怀到世界记忆,今年国家公祭日,流程如故,庄重如故。这段历史从当年被害者的家族记忆,成为南京市的城市记忆,乃至成为国家记忆。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这段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市侨联的倡议下,全世界有400多个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同步举行公祭活动,在世界各地同期开展了400多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不仅是华人华侨,还有为数众多的当地居民和族裔参与公祭活动,凸显了多民族多国人的特点。
三次演练精确到每个细节,确保仪式安全无误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在随后炼狱般的六周时间里,我30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时光飞逝,转眼80年。今天,我们隔着岁月回望,依然能清晰感知那份民族伤痛。
今年,正好是80整载,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国际社会对此关注度很高。因此,今年国家公祭活动要体现国家意志,办出大国形象。
今年国家公祭活动,从筹备之初就得到江苏省和南京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仪式现场安全,纪念馆采用模式化管理,将每一个环节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反复进行演练。公祭日前夕,纪念馆陆续举办了三场大演练,从全流程时间把控,到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人员到位,力争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极致。
一支由48人组成的解放军军乐团礼仪乐队,已经连续第四年在公祭仪式现场演奏音乐。这支队伍从北京赶到纪念馆,参与公祭仪式前的每一场演练。他们要现场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祭献曲》以及《和平献曲》三首曲目。
今年的撞钟人从工、农、兵、学、商中选出优秀代表。代表们说,他们理解撞三下钟有三层含义:第一下是唤醒民众,第二下是不忘历史,第三下是保卫和平。
反复演练,锻炼了所有参与人员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不仅是纪念馆人,包括气象部门、交通部门、公安安保等单位,在公祭仪式筹备期间,各司其职,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确保了国家公祭仪式顺利进行。
开展群众主题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今年7月起至国家公祭日期间,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有关部门积极筹备,投入大量人力,围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组织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这包括:
7月7日至12月9日,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等部门,联合南京地区的抗战类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抗战家书征集,并开展了6场诵读活动。
11月至12月中旬,团市委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在全市青少年中组织开展了和平宣讲小使者的全市巡演暨红领巾升旗激励活动。
11月中旬起,国家公祭网、新华网、凤凰网、龙虎网、南报网等新闻网站和新华炫闻、交汇点新闻、荔枝新闻、紫金山新闻等移动客户端开展联动,组织网上悼念活动,共同推出国家公祭专题专栏,开设网上献花、网民留言等板块,引导广大网民通过献花、点烛、留言等方式表达缅怀和悼念之情。
11月2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80年前南京安全区范围内,举行公益徒步活动。
12月1日至5日,全市开展群众性签名悼念活动,在南京市新街口、云锦路、鸡鸣寺等地铁站,设置国家公祭签名墙,组织群众签名留言,共同缅怀遇难同胞。
12月8日,南京市档案局、市委党史办、中山陵园管理局举办全面抗战中的南京记忆史料图片展,展出一批抗战期间的南京档案和史料。
12月8日至11日,南京广电集团围绕“和平与正义”主题,开展和平颂音乐诗会活动。
此外,围绕今年国家公祭日主题,从9月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先后主办或承办了各类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包括“南京大屠杀与日本战争犯罪”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纪念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公审南京大屠杀案战犯70周年座谈会、南京审判与战后创伤记忆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学术活动。
用史实说话,专注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
国家公祭活动前夕,纪念馆组织省市相关出版单位,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和史料实证,出版了《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拉贝日记》(影印本),《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丛书英文版、日文版,有声绘本读物《烙印·南京1937》《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4》等出版物。
其中,12月5日,在纪念馆举行18种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系列图书首发式。12月11日,国家档案局、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部门,举行《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拉贝日记》(影印本)的首发式。这是两本非常重要的史料,也是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相关史料首次正式出版,向外界披露。《拉贝日记》是继人民出版社版本后的全本,其中涵盖了当时拉贝拍摄的图片、简报等更全的资料。
12月上旬,南京市邮政局发行了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国际邮资明信片和个性化邮票。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演出了话剧《南京审判》、话剧《沦陷》、越剧《八女投江》等反映南京大屠杀和抗战题材的剧目。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的首部深刻揭露二战中日本政府及军队建立“慰安妇”制度的纪录片《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于12月1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连续播出。南京电视台展播了《拉贝日记》《金陵十三钗》《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映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等影视剧。12月3日起,金陵美术馆举办了《东京审判》巨幅油画展览。
公祭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公祭仪式
国家公祭日当天,早晨7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集会广场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上午10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公祭仪式。解放军军乐团礼仪乐队演奏,全场齐唱国歌。10:01,全体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随即,三军仪仗队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80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发表讲话。6名来自南京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放飞3000羽和平鸽。
同时,在南京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6家反映抗战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家公祭仪式同步,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相关活动。在此期间,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会同纪念馆一起,共同组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淞沪抗战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南京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全国20家抗战类纪念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
国家公祭仪式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纪念馆新馆。他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当天下午1点半,2017年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来自日本、德国,以及中国沈阳、南京,台湾等地人士总共捐赠文物史料120余件/套。下午2点,经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下午3点,2017年“世界和平法会”在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中、日、韩近300名僧侣、居士依次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念经祈祷、敬香,超度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警示后人以史为鉴,维护世界和平。
傍晚5点半,在纪念馆祭场,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友好人士,中日两国僧侣,国内友好场馆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以及南京青少年学生代表等数百人,手捧白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系列活动之一,守灵暨烛光祭活动自2009年起,已经连续9年邀请国内外爱好和平的人士,一起悼念遇难同胞,祈祷世界和平。
晚上7点,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首演。该剧讲述了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建立南京安全区,为25万多中国难民提供暂时栖息的避难场所的故事。
全球40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同步公祭,规模空前
南京大屠杀历史,不仅是南京记忆、国家记忆,更是世界记忆。今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市侨联联合发出倡议,呼吁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同步公祭。12月13日当天,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塔吉克斯坦、阿根廷、博茨瓦纳、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同步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这一规模是历年来最大一次。
在此之前,纪念馆制作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20多个展板提供给所有参与团体。12月13日当天,40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在各自居住地,同步举办展览。这是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的一次重要活动,使得南京大屠杀历史在全世界广为传播。这也反映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国家公祭日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爱国热情。令人欣慰的是,这里面有很多所在国当地的居民和族裔参与活动,更加凸显出多民族多国界的特点。
我在给英国作者大卫·戴维斯撰写的南京大屠杀题材新书《雪中血》所作的序言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即便现世阳光普照,勿忘曾经黑暗沉沉。”
时至今日,日本对于战争的自省远远不够。当下的日本,右翼猖獗、百姓噤声;否认历史者招摇过市,反省历史者被斥为国奸;黑白颠倒、正气不扬。再多的历史铁证、再多的和平倡议对日本右翼势力来说似乎都是对牛弹琴,但是我相信,我们所作的努力都在为捍卫历史的正义增添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铺路垫石。
大众化传播,公祭活动内容刷爆网络空间
公祭日期间,纪念馆通过自身官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传播公祭活动内容。其中,12月5日至12月14日期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不间断推送公祭活动内容,总共推送微信21条。其中12月13日微信《今天是国家公祭日,请留一分钟给这份民族伤痛!请转发!》,截至12月15日上午10点,阅读量为1678115人次,点赞量为21937人次,留言为5283人次。
12月13日凌晨0:00,纪念馆官方微博发出“进入国家公祭时刻”,阅读量489万人次,转发2万条,评论3000条。
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南京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南京发布”和新浪江苏联合主持的#国家公祭日#话题,总阅读量为39.7亿人次,24小时增长11亿人次。参与话题讨论251.5万人次,在热门话题榜高居榜首。
此外,《#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馆长带您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国家公祭日#烛光祭》3场直播的观看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全国数百家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在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更换黑白头像,为遇难同胞致哀。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