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产业革命的新引擎,正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发展热潮。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人工智能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正在向深度迅猛发展,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建设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7月,国务院在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一步,是到2020年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这一目标不仅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呼应,而且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推动虚实经济融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人工智能驱动经济转型升级。迈克尔·波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我国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依靠富足生产要素和大规模投资所推动的高速发展阶段。目前,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增加、扩大投资动力不足等困境,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创新导向阶段已经来临,需要技术创新来驱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人工智能推进普惠共享经济构建。人工智能的核心不仅在于智能制造,还在于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智能交通、智能公共服务等构成的智能化城市建设。在智能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拥堵的智能交通系统正在建立,北京和广州等地均开始了试点推行。在智能公共服务方面,智能客户服务系统、数字智能图书馆和智能环境监测系统都将改善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也使金融行业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并推进普惠金融的实施。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
从全球看,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从技术变革跨入创新应用重要窗口期。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对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纷纷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知名企业也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相关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处于领先位置,其中,2000—2016年美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3033家,占全球累积总数的37.41%,美国不仅人工智能企业总数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在进入门槛最高的机器深度学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都集中于欧美国家,既有Google、苹果、微软、IBM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将达到2758亿元,未来5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50%。在中国,政府、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资,也将促使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支出将达到325亿元,占全球整体支出的12%。
从我国看,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得到不断完善。2016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布局的11个领域之一,将会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及机器人等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推出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文件。近年来,又相继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战略性文件,系统布局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产业及应用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迅速增长,行业应用持续深入,产业初步形成了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我国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世界领先,智能芯片技术不断提升。论文和专利授权量跻身世界前列,据统计,2007年至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我国占比近20%,仅次于美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过去两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超过前10年的企业数总和。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也成为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开放平台的重要力量。同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增长率为37.9%,2017年超130亿元,增长率为40.7%,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目前,市场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42.9%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位于北京,16.7%位于上海,15.5%位于深圳,7.7%位于广州,而浙江、江苏分别占5.4%、3.6%。
从我省看,人工智能产业出现一批在国内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已具有一定的集聚性。2016年,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人工智能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逐步引进55家人工智能企业或企业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拥有30余名人工智能领军人才。2017年9月,开发区发布“20条扶持办法”,意在引进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优势项目。开发区还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园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辅助设计软件共享、芯片仿真验证等服务。2017年初,苏州工业园区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制定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同时,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制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新增国家“千人计划”8人、累计达143人。科技金融健康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累计认定众创空间67家,孵化项目超1300个,如苏州纳米所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金鸡湖创业长廊被评为全国“2017十佳创业园区”。园区拥有广义人工智能企业1000余家,2016年产值350亿元,主要集中在大数据、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领域,集聚了思必驰、华兴致远等一批细分领域的知名企业。两家工业园区通过集聚一批行业内领先项目,站稳新一轮创新发展潮头。
发展人工智能的对策思考
江苏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举措,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刚刚起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重点企业引领带动能力、重点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广、完善产业生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加强系统谋划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在客观分析、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找准产业未来发展的薄弱点和赶超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突破自然语音语义识别、机器学习、智能搜索等关键技术,完善核心芯片、显示器件、智能传感器、开发工具与集成环境等产业链配套。有序推进类人脑计算机、深度学习等前沿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原始定义能力,扭转技术路径跟随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加快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在人工智能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市、县(区)、高新园区和高新技术特色小镇,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和应用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市县争取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提升人工智能的集群式创新能力。逐步推广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生活、公共安全、工业设计、医学、规划、交通和文化教育行业等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实施人工智能人才高峰建设行动,着力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及团队,集聚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针对人工智能领域高峰人才,探索制定个性化政策,开通落户绿色通道。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注重利用重大专项、重大创新平台培养使用人才,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和专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和骨干企业合作建设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重点鼓励风险资本、民间资本与创业人才、科技成果的结合,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越的金融生态。设立人工智能战略专家咨询组,组织开展战略问题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
分类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开放。率先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开放,聚焦教育、交通、环境、医疗、商业等重点领域,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政策,研究开放数据重点领域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引导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开放,围绕气象、电力、燃气、通信等领域,构建涵盖多领域数据的开放型行业大数据库,形成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多场景验证环境。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监管制度,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数据交换。成立省级大数据中心,建立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促进社会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和交易流通。
完善基础服务支撑体系。增加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服务供给,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加强标准制定及测试认证,支持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综合标准、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建立公共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与认证制度。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大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和专利导航。建设智能计算设施,布局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环境,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物联传感、北斗通信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相关制度规范。加强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法制保障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框架。
(作者单位:江苏省信息中心)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