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百姓越近,百姓也才离你越近,你把百姓装心里,百姓才会把你放心上。只有真正和百姓走到一起、融到一起,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生活,听到他们的真切心声。
宜兴市徐舍镇联星村是我和无锡市公安局挂钩联系的经济薄弱村。从2016年8月第一次到村里走访调研算起,我已多次来到这里。每次与村民在一起,心里就充满力量,每当走到田间地头,总有一种回到家的踏实感。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到了联星村。在干净整洁的乡道两旁,数千亩藕田一眼望不到尽头。秋风起,莲藕肥,上午的联星村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初秋时节的莲藕已经成熟,村民们正兴高采烈地从水里挖起一节节色白如雪的莲藕,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一)
呼吸着农村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眼前这一幕丰收场景,让我不禁想起前年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连年内涝、粮食欠收的经济洼地。那时候,村里的百姓们眉头紧锁,为生计犯愁。
联星村是江苏最大、地势最低的万亩圩区,由于连年涝灾,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前年七月份的持续暴雨,更是雪上加霜,6000多亩粮田一夜间成了“泽国水乡”。结对帮扶、脱贫攻坚的担子,落在了我们的肩上。
脱贫攻坚,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看是否用心。为推动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无锡市公安局与联星村结对帮扶共建,深入摸排问题,找准对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锡市公安局瞄准联星村地势低洼的特点,在去年帮助引进了一家浙江农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莲藕种植,逐步让这个昔日的经济薄弱村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道。
在乡道的路边,我遇到了村支书王俊。看到我,他十分热情地迎了上来,犹如迎接来家里串门的亲戚。
“自从局里和我们村结成了亲戚,民警三天两头往村里走,和我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让我们更有信心建好自己的家园。去年村里莲藕种植流转了4000亩土地,今年又流转了1500亩,大家的干劲都足得很。”看着路两旁莲藕丰收的热闹场景,王书记和我讲起了集体土地流转给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去年,联星村成立了集体土地流转合作社,第一期流转了4000亩土地,专门开展莲藕种植。村民土地流转收入翻了一番,增加村级财政收入约90万元。同时,为解决村里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我们还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合作社。今天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就有本村及邻村的剩余劳动力,在种藕、收藕、除草时打打零工。这样一来,村民的流转收入增加了,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也解决了。”
“村民周继根就尝到了甜头。5年前,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无法下地劳作,只能把田地抛荒。现在,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一年就能拿到7000多元。种了一辈子地的他对我说:‘过去村里地势低洼,粮食产量不高,很多人年纪也大了,做不动了。现在村里能把土地流转掉,既有流转款,又可以空出来做做零工增加收入,真是好啊。’”
(二)
走在乡间小道上,风吹荷叶,绿浪翻转,远处的村庄在千亩荷塘的映照下显得诗意十足,在环境优化的同时,种植粮食的深水区也变成了种植莲藕的蓄水池。
在荷塘边有不少游客正拍照留影,美丽的风景定格在一个个瞬间。村里的干部说,今年村里扩大面积种植了一批观赏荷花花种,明年还准备在村头散落的沟渠都种植观赏荷花,以此吸引城里游客,增加村民的收入。和王书记简单交谈后,我请他带我到村里转一转,看看联星村的新变化。
改建后的联星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宽敞的村间小道和淳朴的农家生态。走到一处健身广场,我恍惚间感觉似曾相识,询问后才得知,这里就是去年我和村民座谈的东夹浜广场。在无锡市公安局的援助下,原来破旧废弃的仓库和高低不平的水泥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村民们有的三五成群用器材健身,有的还在热络地聊天,一片热闹和谐的景象。
我上前和一位正在健身、精神矍铄的大爷聊起来。他告诉我们,以前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贫乏,现在好了,走出家门就可以锻炼身体、活动活动筋骨,累了还可以在广场和大家拉拉家常,不仅生活环境改善了,也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
“如今,这片广场解决了村里老百姓没地方健身锻炼的苦恼,已经成为村民经常健身、跳舞、打球的地方,有了这片广场,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王书记告诉我。
(三)
村里经济发展了,大部分村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还要更多关注那些因病致贫、因涝受灾的百姓,让最急需帮助的人感受到温暖,带动“少数人”改善生活,不让一个人掉队。
贫困户生活情况的改善一直是我心头牵挂的事情。我来到村民小陈家中,了解他还有哪些困难。小陈正值壮年,但由于父亲、女儿均患有恶性肿瘤,只能辞去工作照顾他们,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看到我们来慰问,小陈不住地道谢,言语间流露出淳朴与敦厚。我勉励他一定要坚持对生活的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嘱咐镇村干部落实好医疗救助脱贫政策,加大慈善救助帮扶力度,使他们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尽早摆脱生活的困难。
离开小陈家,我径直来到村委会,和村干部、村民代表们一起座谈,大家积极为加快莲藕深加工产业发展、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等脱贫关键环节出谋划策。如何促进本村本土人才回流,鼓励民营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到村工作;如何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丰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员的精准帮扶,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对接贫困对象……一个个高质量的建议让我看到村干部和村民做事干事的精气神,令人鼓舞、给人信心、让人振奋。
走出村委会,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道路两边整齐划一的路灯照射出明亮的光。一路走来,往日薄弱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不仅路灯亮起来了,治安探头纷纷竖起来了,路口减速带和标志牌也都安装好了……
悠闲散步的村民迎面走来,一位村民正在感慨,“以前没有路灯、标志牌,一入夜就到处漆黑一片,大家都不敢出门,如今走在亮堂的道路上,就算是深夜也不怕”。
王书记对我说,“在无锡市公安局的支持帮助下,现在村里的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各项基础设施都比以前好了,晚上去哪里都是亮堂堂的,村民出行也更安全更便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是对脱贫攻坚工程的最佳诠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才是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