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苏南“后发村”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2019-07-0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侯 勇    
 

生于乡村,对乡土有着特别的情愫。前段时间,我利用组织安排的蹲点结对的入场机会,对苏南太芙村乡村建设进行了调查。太芙村位于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北部,面积4.6平方公里,有34个村民组,流动人口超过本地村民。调查发现,太芙村乘着苏南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发现,乡村建设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可以说是亦喜亦忧

从自然生态来看,太芙村所在位置有宛山荡湿地,现在处于保护待开发的状态,初步建成的湿地公园成为村民和无锡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太芙村未来发展的金山银山。从村居生态来看,太芙村紧邻无锡高铁东站和通锡高速,离苏南硕放机场不到20公里,处于交通方便、路网便利之优势区位,村居路网、供水、供气、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合理,居民文娱广场、公共绿地、超市菜场、幼儿园、游泳健身场馆等配套设施齐全,村民生活井然有序。

太芙村拆迁安置村民实现了住有所居,建设有现代化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幼儿园、社区医院、居家养老中心等,使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民政、计生、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有效解决了村民健身、保健、医疗、娱乐等生活诉求,村民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调研中,还有村民颇为得意地炫耀小区物业提供的保洁、维修、安保等服务还不错,不用自己交物业费,车位费也不用交,减少了我们的生活成本。

村民的福利待遇也有保障。近年,当地党委政府解决了村民很多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办了不少实事。太芙村大力开展村民医疗参保补助、大病二次补助、社会慈善帮助、促进就业帮助等工作,探索公建民营养老运营管理新模式,为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除了集体经济分红收益外,村民采取土地换社保的形式,根据不同年龄折算不同工龄对征地拆迁农民进行社保补偿,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至少能领到920元补贴,而且逐年增加。

调查中,老人们纷纷表示要感谢党和政府。从老人们竖起大拇指的交口称赞中,我真实而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由衷的喜悦:感谢生活在这样一个好时代!

然而,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太芙村在政策、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已不明显,发展中难啃的硬骨头仍然不少。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但在这里,产业发展后劲显得不够充足。一般来看,乡村产业振兴有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一产兴村型、发展村工业的二产兴村型、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产兴村型。在太芙村,由于苏南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村里传统的机械产业、电子产业逐渐衰微并转移出走,引进新产业和新企业难度加大,产业建设乏力,造血功能不足。同时,集体经济保值增值压力也不小。村书记提到,村集体每年主要依赖土地置换获得3000万集体资产的8‰利息及部分厂房租金等收入,来维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受一些因素影响,村集体资产无形中在贬值。村里有意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投资,但村民协商下来担心投资失败,因而也不敢轻易进行投资。

太芙村拆迁后农民无地可种,由于拆迁安置得到大笔现金或不动产,一部分中老年村民干脆赋闲在家或从事收入不高的清洁安保类工作;有些青壮年居民因拆迁一夜暴富,奋斗状态着实令人担忧。村书记谈到:本地工作岗位差不多被外地人占领了,一些本地年轻人宁愿选择两三千元的坐办公室、吹空调的工作岗位,而不愿意干拿七八千元的体力活岗位。

养老问题也面临较大压力。太芙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村人口31%7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4.5%。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成本过高、负担过重、生活照料问题、精神文化生活、医疗保健问题等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一些留守”“空巢老年人或与其子女分家,或子女外地工作,大多数只能与自己的配偶相互照顾或者自我照顾。

除此之外,多元的利益诉求也不容忽视。因拆迁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带来部分村民的心态值得关注。一些村民特别是老年人仍然保留着过去农村的生活习惯,拾柴火点煤炉、毁绿植种菜、破墙开店、改车库为房、私自占用公共空间等一些容易产生公共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区治理有一定影响。

乡村振兴无不旺、无不兴、无不稳。太芙村虽然没有富裕的华西村、长江村、永联村等明星村那样的闪耀光芒,但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正因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触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通过调研,我认为像太芙村这样的村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围绕党建为民、产业富民、文化强民、善治安民、生态惠民的实践逻辑接力奋斗,进一步健全治理体制,发展特色经济,全面实现经济强、农民富、农村美。

基层党建强,振兴才有力。我们常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总结太芙村的发展经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未来,要啃掉发展中的硬骨头,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更好地发挥引领发展、统筹协调作用。要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业委会、服务站、物业公司多元参与共建的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辅以社会组织为补充、驻村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广泛参与的扁平化协同治理模式,形成乡村振兴的头雁效应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千方百计让产业兴旺起来。每个村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关键看是否善于发现优势、挖掘资源,能否打造形成有特色的富民产业,把自身蕴藏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在这方面,要着力选聘培育乡村发展带头人,依托政策、资源、资产、资金和技术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集体经济增值和村民增收。

乡村振兴实际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看村民的实际感受,最终还是要群众说了算。因而,要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两新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改善群众文化活动软硬件平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