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经济
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该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该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首店,既包括是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又指传统老店通过创新经营业态和模式形成的新店。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成都分别引入首店498家、328家、237家。
地产式调控
最近,在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猪肉市场出现了房地产调控才有的政策——限价又限购。广西南宁为稳定猪肉市场价格,从9月1日起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在主要农贸市场设点限量限价销售猪肉。限价肉按低于前10日市场平均价10%以上的价格销售,主要供应精瘦肉、五花肉、前后腿肉、排骨这4个主要消费品种,每位消费者每日购买不超过1公斤。这被称为“地产式调控”。
国潮
指国内本土潮流品牌。它含有明显的中国元素,又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而更具时尚感。这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个性的张扬,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然回归。中国的年轻人曾受到欧美潮、韩潮、日潮的不小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国潮”,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升级浪潮,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不断走向自信的过程。
塔式经济体
这是新华社用以描述经济形态的词,指出浙江民营经济正从“块状经济”嬗变为“塔式经济体”。这就如同金字塔一样,最顶层是行业领军企业,往下依次是境内外上市公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它们紧密黏结成为“有机经济体”。伴随数字化浪潮,展现出产业纵横交叉、数字化传导赋能等典型特征,正在构筑全新的产业生态。
技术性失业
指由于技术进步,机器和设备代替人的趋势加强,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造成局部的劳动力过剩引起的失业现象。当下,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迅猛,将对部分智力劳动者进行替代,对知识型人才产生就业冲击。不过有专家指出,在人工智能逐步淘汰、取代一部分传统技术性就业岗位的同时,以创意、协作、沟通、体验为重点的创意型岗位,如设计师、高级销售、体验师等,将有望大量出现。
数字人
指利用网络、AI技术、数字助理设备和通讯对话等手段,让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能长远地生存于网络空间,同时具有实时和互动感。这种数字化生命不再关心肉身,而是着重保存和探索人的思想、意识,把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的所有经历与想法,包括声音、语言风格与行为模式都保存下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78岁的间谍小说家、好莱坞编剧安德鲁·卡普兰已同意成为一个数字人。
炒鞋
指购鞋者买到限量款球鞋后,并不是自己穿,而是想转卖赚差价的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打出联名、定制、限量的宣传口号,通过饥饿营销,利用消费者购买鞋的急迫心理,一定程度上催热了“炒鞋”现象。2019年1月,有报告显示,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已达60亿美元。其中,中国作为后起之秀,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美元。
读懂城市的“青和力”
年轻人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未来。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围绕落户、住房和就业等发布人才政策,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那么,到底哪个城市最适合年轻人的就业、生活和发展?
最近,DT财经发布《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并提出“青和力”这个新名词。所谓“青和力”,就是指一座城市吸引年轻人的能力。这份报告借助来自于25家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大数据,以及对超过1500位生活在各城市的年轻人的调研数据,通过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70个三级指标量化评估100座主要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进行排名,最终发布了“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排行榜”。
其中8个一级指标为城市发展能级、工作机会含金量、居住辨别力度、商业资源偏好、环境友好度、自我成长氛围、生活新鲜感、文化娱乐活力。相关人士表示:“年轻人不太会通过翻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决定去哪个城市发展。比起各项经济指标,‘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包容便捷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等看起来不那么硬核的因素,反而是影响他们决定的关键。”
在相关指标中,“城市鲜活指数”颇受关注,用以评估一座城市新生活方式的发展程度。“跟自己同步到家的新鲜蔬果和美食,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和超市,并不难找到的健身房,一起流汗的同伴……这些贴近年轻生活方式的细枝末节,往往更能打动人。”相关人士表示,城市的鲜活指数高,不仅意味着年轻人更容易过上便捷的生活,还意味着当地政策与环境对新事物的接收度更高、新商业力量的渗透意愿更强,这也是未来持续创新的保障。
这份报告显示,从省份分布来看,在“青和力”排名前50的城市当中,广东、江苏和浙江各自贡献7座城市。优质的城市群,让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在年轻人的争夺中占得先机,其中华东城市在百城当中相当强势地占据42席。报告认为,城市群是区域青和力发展的缩影,各城市群间也存在明显差距。对于年轻人来说,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依旧是最理想的选择。
就江苏来看,南京、苏州双双入围“青和力”城市Top10。南京凭借科教资源和区位优势,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力、辐射力和自律氛围;而苏州在强劲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提供了更充裕的城市设施。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上榜Top100,成为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也是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全部上榜的省份。
(盛励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苏胜利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