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板桥故里绽放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24-06-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朱 纯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晚年辞官回乡,终葬于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2022年初,我来到大垛镇担任党委书记,到村调研的第一站就是管阮村。这里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历史文化深厚,自然景色秀丽,是江苏省传统村落。数百年来,板桥文化一直浸润着这片土地。

擦亮特色田园乡村招牌

在试点打造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发展机遇下,管阮村因地制宜将文化、生态和产业有机融合,2020年获评省特色田园乡村称号,得到多方肯定和好评。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永远在路上。如何充分发挥板桥文化特色资源,持续扩大知名度和吸引力,让传统村落迸发更多生机活力,是我重点思考和谋划的课题。

我深知,景区的建设管理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拥护支持,想要建成群众满意的景区,就必须多走进周边群众家中听取建议。景区还有不少地方要提升,一些砖路和桥该修了。”“可以多搞一些文创产品,把郑板桥的形象推广出去!”“要设计一些文化互动环节,游客的体验感才会好!”“景区的知名度还不行,应当多创一些牌子,把名头打响!

果然高手在民间,群众的智慧带给我许多灵感。结合专家意见,并与班子成员多次进行论证,我们决定通过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持续优化文旅产品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文旅体验。通过委托专业旅游规划设计院,我全程参与制定了板桥文化园旅游景区提升方案。一方面抓好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在省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对村庄内部的道路、传统民居进行修葺,修建了游客中心、娱乐广场、码头游船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了旅游配套服务。另一方面做实管理服务的提升,组建专业运营服务团队,招聘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景区文旅设施的日常维护、项目开发和游客服务。

想要让板桥故里更有魅力,就必定要突出展现板桥元素。我们围绕民本思想”“清廉家风”“传统文化等标签反复打磨特色文旅项目,让游客通过听取板桥故事、观看道情表演等,感悟郑板桥先生的艺术造诣和风骨品质。在走廊和墙上安放与板桥先生有关的书法字画,前来参观的游客抬头便好似能寻见郑板桥的影子。最受欢迎的还是研学旅行实践游,我们为学生精心开发研学主题游览线路,利用板桥六分半体书法艺术,开展板桥书画习作与鉴赏课堂,举行拜谒仪式缅怀先贤,并将体验农事生活、感悟农耕文化融入劳动实践体验项目,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吸引了周边学校万余名中小学生来园研学。

20237月,板桥文化园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兴化市第63A级景区。20241月,管阮村成功获评2023年江苏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20238月至今,已接待数万名游客来园参观,给管阮村带来人流和人气的同时,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让集体经济旺起来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我又思考起了新的问题,如何能够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生活好上加好?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告诉我,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是关键。我始终相信,只有依托产业项目建设,才能保障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我了解到管阮村段G344国道北侧有三幢标准厂房一直闲置,占地14.36亩,建筑面积达6313平方米。如果能引入合适的项目租赁使用闲置厂房,不就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了吗?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口,我立即组织镇农业农村局和经济发展局相关同志会商研究解决路径。

我们镇里现有葡萄种植园1700多亩,但是附近缺少葡萄保鲜库,种植户很难卖出好价钱。”“如果能将管阮闲置厂房改造成葡萄保鲜库租赁出去,不就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了吗?”“对!这样还能帮助果农增产增收,吸纳就业岗位,填补兴化葡萄种植和销售产业链中的空白,真是一举多得!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下,我们初步形成解决思路,一边积极寻找对接本地项目承租人,一边深入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减轻镇村资金压力。为此我多次到市县相关部门对接协调,成功上争到泰州市级财政项目扶持资金150万元,并与本镇企业兴化市华富果蔬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20233月,葡萄保鲜冷藏库及葡萄分拣流水线项目落户建成,实现了国内先进的葡萄专业贮存和加工。不仅帮助果商精细化加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还增强了兴化产区对采购商的黏性,适当避开了市场低迷期,拉长产品销售时间,直接帮助果农增收。管阮村保鲜库项目获评2023年兴化市村集体经营性项目十佳典型,为管阮村每年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26万元,新增本村及周边村就业岗位120个,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让村民更有幸福感

板桥文化园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景区参观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里的人气旺了,也带来了消费需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板桥林园景点旁小卖部的营业额增加了不少。以前就是村里人来买些东西,现在景区弄得这么好,吸引了不少游客,店里的生意也红火起来了!每次遇到小卖部老板,他都自豪地表示,自己已经成为板桥文化园的移动宣传牌,不仅主动打扫店面周边的环境卫生,遇到迷路的游客还会热情地指路带路。

村里我哪都熟悉,有什么问题只管来找我!顾大爷以前是村里的干部,虽然退休好多年了,但看到村子发展这么好,还打造出个3A级景区,又激起他散发余热的热情。现在有事没事,他都会到景区附近转转,看看有没有他能帮忙的地方。有一次晚饭后,他在板桥林园门口看见几名游客,围在车子旁十分着急的样子。天都快黑了,怎么还有游客在景区?带着疑问,他主动走上前去,用并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询问,这才知道对方是车子抛锚了。我们是从盐城东台自驾过来的,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别着急,我找人帮你们看看。顾大爷赶紧联系了自己懂修车的朋友,十多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当时他们都很感激我,纷纷为我竖起了大拇指,顾大爷很自豪地说,我告诉他们,管阮村民风淳朴,景区风景宜人,欢迎再次来玩。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不就是基层治理水平和城乡文明建设提高后最和谐的画面吗?像顾大爷这样热心肠、爱奉献的村民正变得越来越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村庄的建设和治理,竹韵板桥、幸福管阮的画卷越来越靓丽多彩。

管阮村的发展故事带给我许多思考和感悟,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后续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的项目打造至关重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让百姓真正参与到全村发展过程之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板桥先生关爱百姓的情怀,也提醒我身为板桥故里的一名党员干部,要在板桥精神的感召下积极开展工作,与大家一同努力,让板桥故里绽放独特魅力。

(作者系兴化市大垛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