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激发农文旅融合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6-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樊小燕    

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南通市通州区围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出政策引领、文化赋能、人才驻村等一系列组合拳,打造了一批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出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以文化人,全面筑牢文化传承力

农文旅融合,源泉在。文化不仅能载道化人,而且能聚才兴业。对于许多行业而言,只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其文化特色,就能有效激发其文化附加值。

提升阵地魅力基层文化阵地火起来的前提是起来。由闲置车库改造而成的石港图书馆坐落在镇区中心位置,馆内设有借阅区、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儿童活动区,馆外设有二楼平台休闲区及户外草坪活动区。20239月正式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的阅读爱好者,月平均阅览量达1000余人次;同时,特色开展理响新声代石趣小剧场、声音里的二十四节气等各类主题活动,已成为石港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网红打卡点。2023年被评为南通市五星级韬奋书吧

植入本土文化位于主城区东郊的城东村,横跨运盐河两岸,是独具特色的城乡融合村。近两年,城东村坚持推动文化赋能,提升振兴软实力,深挖红色资源,打造农文旅特色研学路线。与御润农场、新辰家庭农场合资成立运盐河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占地300亩的城东村生态休闲园为主阵地,打造一岛”“一池”“一园的特色游览轴线。做优葡小姐”“萄先生等本土农业品牌,带动农文旅产业全面发展。同时借助金沙网红通州全知道IP流量,全力打造数字供销服务新模式,催生农业发展网红效益

丰富研学体验义务教育双减背景,叠加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革新,助推了研学旅行市场逆势增长。位于石港渔湾水乡景区内的圣耕园,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其中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及农业科普基地5万平方米,主要开展农业循环种养、创意休闲观光旅游、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是通州区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单位、南通市农村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基地。石港镇还在圣耕园研学基地设立耕学堂,积极探索村校联建,充分发挥本土乡贤、民俗专家、文化能人等作用,成立耕读文化志愿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于无声处浸润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

以农筑底,全力释放农业+”效应

农文旅融合,根基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通州区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科技下乡、鼓励资本回乡、引导人才返乡,让农文旅企业有甜头、农业提质有奔头、农村建设有搞头、农民增收有盼头。

打造龙头产业五接镇拥有独特的江岛资源,开沙岛种植的大米、西瓜、菱角以及长江水养殖的鲥鱼、江白条等水产远近闻名,每年吸引150多万人次前来观光、休闲、品尝特色美食。2023年,通州区在开沙岛成立江岛四季农文旅党建联盟,苏沪两地长江沿线10个江岛就农产品市场营销、乡村休闲旅游推介、和美乡村建设等项目进行签约。岛上6个葡萄、草莓、水蜜桃等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开沙最美 四季飘香采摘联盟,让观光客秒变采摘客。在东社镇东平村千亩生态农业园里,一栋栋白色温棚交错排列,村庄和温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东平村培育发展芦笋特色产业,将芦笋作为经济发展主抓手,打造研究、育种、育苗、种植、销售全链条芦笋经济。目前全村种植芦笋3200余亩,年产值5700多万元,亩均效益超过1.3万元,群众年增收5万元以上。

加强专业合作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订单农业,提前与各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签订合同,明确各基地的种植品种、播种时间、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保障村民收入。金沙街道城东村番茄小镇项目携手南通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秉持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种植理念,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番茄种植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托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农业种植等产业发展,致富创收,提升群众幸福感,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挖掘非遗品牌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南通通州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古往今来,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积淀。共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3人。二甲镇组织网络直播推介会等宣传推广活动,帮助二甲蓝印花布打开销路,推动老手艺适应新市场,创造新价值。东社镇传承发展棕编技艺,常态化开展“‘上非遗,乐在其’”活动推广,实现从非遗进村非遗在村的转变。

以旅促兴,全线做优农旅+”经济

农文旅融合,活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长为万亿级收入规模的新兴产业。全国乡村旅游数据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72亿,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518.17亿元,分别同比增加8.9%12.3%。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缩影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通州区树立用户导向思维,紧依市场需求,创新开发特色项目、优质服务,在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中提升农文旅产业的自然流量。

能人带头有思路开心田园生态农场位于通州区东社镇新桥村,是周边农文旅打卡一日游的热门场所,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开心田园生态农场场主系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最美巾帼人物孙春梅。农场集休闲观光、有机农业产品展销、DIY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常态化开展亲子阅读、瑜伽健身、趣味樱桃节、金秋丰收文化节、务农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热销水晶草鸡、水晶草鸡蛋、有机大米、有机蔬菜等农产品,以文兴旅,以农旺旅,实现了农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是周边地区市民首选的休闲旅游打卡点之一。

创业青年有梦想乡村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的沃土,青年让乡村之路越走越有奔头。石港镇重点打造水韵稻香青年学习社线路,鼓励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位于学习线路上的老男孩咖啡馆由一群机车爱好者创意发起,提供乡村咖啡、户外露营、乡野垂钓、草地影院、机车俱乐部、网红打卡等体验。通过咖啡下乡浪潮,催生出市场认可、技能专业的新型就业青年群体,形成农村消费新业态。

政策加持促产业通州区健全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专门制定直接奖励到企业的文化产业奖励政策,激发企业积极性,主动往规上文化企业靠拢。和了院子是一家隐匿在金沙老城区的新中式茶馆,茶馆建筑面积约3000,内设400院子,店内将阅读、音乐、书法、茶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空间。新中式茶馆作为老城区的新元素,吸引了众多居民朋友的青睐,其申报的寻光鹿文化体验基地项目,入选2024年南通市重点文化项目。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