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充满了野性与生机,既有优雅的食草动物,也有凶猛的食肉猛兽。在游览的十多天里,我们穿越了丛林、草原、湖泊,仿佛是一次带有艺术色彩的朝圣。天空没有任何遮挡,整个草原都是红色的。日落时,很多动物开始走动,大象、斑马和羚羊聚在水源地或树下。这些动物和平相处,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剪影。动物们的动态图景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非洲草原的独特魅力。
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大型国家公园被称为动物的天然博物馆,大约有70种哺乳类和500种鸟类在此生存,它们的迁徙是世界十大自然旅游奇观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充满了捕猎者与被捕猎者的竞争性和戏剧性。我们乘坐的是一辆改装过的车,车轮很高,可以防止动物攻击,同时为了便于观察动物,车身是敞篷设计,但也有可收放的顶棚以供遮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火烈鸟,血红色的羽毛动人心魄,它们成群结队,盛装游行,远看像豆芽也像洋葱,它们滑翔、腾飞、盘旋、降落,舞姿翩然。
角马和斑马在草原上共享秋天金色的阳光 作者供图
但当我退后一步,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我退到森林深处,看到湖边的植物凋零,秋风萧瑟。如此著名的博格里湖畔、反而被称为地狱之湖。浓烈的盐碱,使湖水和周边都遭受到了腐蚀。火烈鸟以此为故乡,是为了避开天敌。泥淖盐池虽然危险,也挡住了秃鹰和猎犬,与想象中的被霞光笼罩的天鹅湖形成巨大反差,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情愫渐渐地转化成了悲凉。火烈鸟来去如风,无国界,作为鸟类中的游牧族却在如此环境中求生存让我心生悲悯。我们风尘仆仆,所看到的是一半湖水一半火焰。
在安博赛利国家公园,我看到了奔跑的象群,很壮观也很凄凉。非洲象作为陆地上体积最大的动物,其迁徙需要水源、食物及空间,还需要长途跋涉及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其求生、搏斗很艰难。画面中的象群在夕阳残照下,给人一种濒危感。它们扬起的滚滚红尘,仿佛把我们带入美国西部片《孤鸽镇》《与狼共舞》的场景,周围的山野、篝火、烽烟,弥漫着印第安人的悲情。
暮色中,我们又仿佛听到象群的声声呼唤。迁徙是一幅原生态的画卷,很真实。大象喜欢群居,它们生育、繁衍、哺乳,感受饥饱、品味冷暖、相互照顾,显得温情,令人感动。在残酷条件下,为了寻找以前习惯的生活环境,它们依然踏寻以往的路线,年复一年,映照的是它们内心的乡愁和眷恋。据有关材料介绍,野生象群至今已减少了43%,在未来20年还会再减少一半。这种衰减式的生物现象是一首悲歌,是非洲生物界的荷马史诗,它们不会被遗忘。
这十几天里,我们在国家公园里驱车巡游,每次奇遇都带来心跳,每帧画面也带来忧伤。在茫茫草原上远距离拍摄,许多画面稍纵即逝。最难的是拍摄狮子。我们的吉普车是敞篷的,追踪到的狮群,靠近距离我们也就十几米。它们俯卧着,懒散着,不时地抬头瞭望,在嬉闹中我们闻到它们的气味。狮子喜欢独霸,又以食肉为生,因此吓跑了方圆几十里内的其他动物。作为“草原之王”的狮子,它们拥有强劲的体能和爆发力,擅长捕杀野牛和长颈鹿。在巡游中,能明显感受到动物间的竞争性和风险性。丛林世界的悲怆随处上演,场面波澜壮阔。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影片《狮子王》,影片展现了狮子的生活习性及雄壮之美。我们不懂狮子的语言,但片中狮子们的对话生动而有趣,幼狮和狮王间的交谈打动人心并蕴含哲理。狮王老了临终前的那段肺腑之言仿佛童话版的哈姆雷特。在现场亲眼领略的狮王风采与片中的角色形象在我脑中融为一体,形成共振。狮王俯瞰草原回望平生,微风拂熙着它的鬓发,好像在向我们叙说和交代。导游介绍,狮子王的一生很孤独,它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食物量下降,死亡率高,狮子的数量每年递减,狮子王一路拼杀,血肉相搏,一旦过了青年期,其生命也就慢慢走向了衰竭。
天边升起了一轮新月,暮色初起,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我们此行聆听了这一带的故事,感慨草原让生命延续,让爱生生不息。非洲草原是动物的天堂,无数的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但这里并不是动物生存的伊甸园,看似平静的草原时刻危机四伏。原住民、酋长以及外来者,不停地在争夺着草原这块宝地。身临其境,它的壮丽景色也更能给人情感的洗礼和心灵的共鸣。
此次旅行,我如愿看到了动物大迁徙的场面,成千上万只动物为了生存,历经鳄鱼的阻击,渡河以寻求生命的出口。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幕震撼人心的场景,也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马拉河上的迁徙也被称为“天堂之渡”,参加迁徙的百万头动物中有角马、斑马、羚羊等,它们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北上,来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公园,跋涉3000多公里。途中要穿越狮子、豹子、豺狗埋伏的草原,还要提防马拉河里的鳄鱼袭击,所谓生死存亡系于一线。
在渡河现场,除了渡河的趟水声,就是动物们发出的叫声,我们不约而同地小声说话,生怕打扰了这一神圣的动物活动。在现场,能明显感受到动物们在水中的紧张以及上岸后的瞬间放松。在渡河大军冲上对岸后,突然有一只角马逆势而返,企图再次下河。导游很有经验地判断它是在寻找自己的孩子。最终,这匹角马如愿找到了自己的孩子。随着最后一匹角马上岸,现场响起了掌声,我们为见到了这一壮观的景象而庆幸,更为这些有灵性的动物们安全、顺利地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而欣慰!马拉河水流湍急,导游介绍,每次横渡角马会有30%的死亡率,还约有40万个新生命在途中诞生。虽然残酷,但这也是生物优胜劣汰的一种手段,而成功的动物往往具有更强的体能,其基因特质代代遗传,也提高了种群的身体素质。
赛伦盖蒂草原,我们来时并非草长莺飞,大面积的草已枯黄。但由于空旷依然显得秋高气爽,使人感觉圣洁、静谧、荡气回肠。观察发现斑马、羚羊、鸵鸟、长颈鹿等都很警觉。河马不惧人,我们就近拍摄时,它却只顾吃草,这类动物的温顺优雅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柔软。这一幕也恰恰体现了生物链的动态平衡。正如奥巴马在马拉河畔所说,“这片草原填补了内心里的一个巨大空缺”。
临走时心中有很多不舍,我们伴随着电视中的《动物世界》长大,这些天与动物的短暂相逢勾起昔日的记忆。我们坐车隔着护栏流动观赏,近距离感受当地的动物、自然风光和部落文化。尼日尔河依然平静地流淌,蓝天碧野孕育着苍凉的古调,悠悠回荡,如此情景,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单位:江苏南大灵盾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