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 助力大运河城市焕新蝶变

发布时间:2024-10-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武 智 刘晓宏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江苏是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790公里,流经8个设区市,沟通江淮两大水系,滋养出吴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地域文化。促进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串珠成链是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的必由之路。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远景 作者供图

2019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总体思路,为整合大运河沿线各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提供了指引。大运河江苏段自北向南贯穿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8个设区市,历史上享誉中外的大运河沿线四大都会,江苏独占其三,即扬州、淮安、苏州,皆声名远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座;世界文化遗产区7个,占全线的46%;遗产点22个,占全线的40%;遗产河段325公里,占全线的1/3;列入世界遗产要素28个;分布着2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3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众多河湖港汊、桥涵闸坝、亭台楼阁等因大运河开凿而形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及口号歌谣、锣鼓社戏、曲艺庙会等因大运河交通而衍生传承的非物质形态风物。这些依河而盛、应而兴的城镇遗产仿若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是千年运河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领略大运河文化的窗口。

对于大运河江苏段而言,促进沿线城市串珠成链关键是如何,核心是形成,需要找准线,珠串线,线带面,生动呈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时代价值和鲜明特色。

文化串珠延展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链一是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望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要通过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把大运河数千年历史中在推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中外交流过程中积淀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升华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核。二是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积极打造和推介一批文化标识,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项目。通过布局建设不同河段的主题文化景观、优化展示空间、导入文化标识系统、共建共享文化服务设施等方式,共同彰显文化标识内涵。大力支持中运河段的徐州宿迁联手打造醉美运河文化标识圈,支持里运河段的淮安扬州打造千年淮盐文化标识带,支持江南运河段的苏锡常镇打造江南水韵文化标识群,构建标志性运河文化标识体系,彰显大运河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三是共建共享大运河文化资源。通过部门联动、城乡联合的方式,充分挖掘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体现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特色,擦亮城市文化名片。一体推进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影视文化、动漫游戏、文旅康养和特色文创等产业,支持建设跨区域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持续放大地域特色优势。推动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做大做强苏州丝绸、宜兴紫砂、扬州漆器等经典实体产业。依托以大运河为主题的舞台剧、曲艺、文学、影视作品等各种载体或文化活动传播大运河文化,让一条河尽显江苏文化之美

生态串珠守住大运河保护利用绿色链一是着力打造一核五带多点的生态廊道,筑牢生态根基。一核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五带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旅游风景道、运河水系沿岸城市文化休闲度假带、运河沿线工业遗产旅游带、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大运河非遗文化休闲体验带等,多点即分布在各地的大运河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通过一核五带多点的打造,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廊道。二是写好新时代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时代续篇,凸显生态优势。通过提质提优新时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淮河入江水道保护工程,共建清水走廊和绿色走廊,实施沿河活水全覆盖,凸显河、湖、城一体化的地域特色,提升大运河的生态竞争力。三是着力改善大运河沿线生态系统,打造滨河生态屏障。通过推进大运河沿线污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尾水截污导流工程建设、沿河设施更新工程和生态环境整治,推动大运河江苏段全流域水生态修复、河滨带水草治理和河湖生态系统保育,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生态屏障。

旅游串珠塑优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链一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基因资源库。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河道河段、水利工程、古城古镇、古村古桥等近3000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依托数字赋能大运河文化基因资源库建设,深挖大运河历史和时代价值,整合优化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旅游资源。二是开发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全域旅游为抓手,持续推动开发大运河沿线自驾游、沿河徒步游、运河乡村游,举办大运河沿线及水上实景演出、运河铁人三项、运河赛龙舟、运河垂钓等文体活动,让大运河生态游”“人文游”“休闲游爆火出圈。三是发展内河客轮旅游。推进大运河码头与公路、高铁站、机场等衔接,构建水陆空快速交通网,助力水运江苏建设再提速。通过试点恢复大运河水上客运游轮航线,提档升级苏州花香航道、扬州会呼吸的护岸、淮安城河共荣”“景河共生美丽中轴建设成效,选择基础设施好、通航条件佳的航段,试点开通淮安扬州苏州的水上客运旅游航线。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运河文旅。推动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运河文旅,引入具有大运河文化风情特色的餐饮娱乐、酒店民宿等配套项目,让游客享受一站式、叠加式联动消费,打造船游运河看江苏的美好图景。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中心)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