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让民政事业更有韧性和活力

发布时间:2024-11-29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陈正峰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苏州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解决人民急难愁盼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增进民生福祉与增加社会资本投入结合起来,把民政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聚焦“银发经济、甜蜜经济、地名文化、社会组织、福彩营销”五个方面,推动民政工作改革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服务更优、韧性更强、动力更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银发经济,开辟“蓝海赛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推动建设“13个一批”项目,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研学乐”养老服务体系。规模化加强老有所养服务保障围绕“如厕洗澡安全”等六个方面,谋划推进一批适老化改造项目。指导苏州市养老产业联合会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适老化设计产业学院。盘活闲置幼儿园等存量资源,改造建设一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聚焦“医养结合”,鼓励一批养老服务场所引进中医诊所等服务业态,开展康复理疗、针灸推拿等特色服务。标准化完善老有所安服务供给建设100个标准化助餐点,全面提升一批“苏式助餐”品牌店。推进“康复辅具+医疗+养老”服务模式,制定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地方标准。联合“政企社群”四方力量,搭建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配置岗位等全流程一站式老年就业平台。联合专业机构,打造一批银发人才培训基地、老年大学教学点。集群化提升老有所享服务品质打造银发产品体验中心,建设集研发、展示、销售、运用场景一体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和“银发经济实验室”。指导市养老产业联合会举办长三角国际健康养老产业交易会。聚焦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出“小智养老”“苏家安”等一批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品牌化培育老有所乐服务场景依托重阳节、敬老月等重要节点,引导商户提供优惠福利,逐步拓宽“苏颐养1号店”覆盖面。大力发展“康养+旅游”融合模式,推动形成一批“长三角康养旅游目的地”。联合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一批养老金融服务产品,提供资产配置、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全链条支持。

发展甜蜜经济,解锁“幸福密码”。充分挖掘苏州人文底蕴,积极塑造婚姻新文化,发布《“苏式婚姻”365行动方案》,推动婚俗改革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链式思维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依托婚纱礼服、婚庆服务、婚宴酒店等头部企业,成立“苏州甜蜜产业联盟”,形成上、中、下游婚姻服务全产业链。强化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与婚庆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以张家港市“爱载暨阳”甜蜜产业园等8个产业集群区为试点,打造集婚纱产业、婚俗文创、结婚颁证仪式等为一体的婚姻文化主题园。协同思维打造品牌建设新亮点发挥结婚登记的引流作用,串联婚庆、文旅、交通资源,把婚庆产业和文旅产业有机结合,推出乘着地铁“去恋爱”等系列项目,打造“苏昆剧院—苏州丝绸博物馆—桃花坞甜蜜产业园”“耦园—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仓街TP影像文化产业园”等爱情路线。融合思维打造文化场景新体验打造姑苏区耦园等19个特色婚姻登记服务点,推出“同船共渡”“点茶相敬”等婚姻文化体验项目。联动园林景区、古建老宅等资源,开发园林婚礼、游船婚礼、飞行婚礼等创意产品。

挖掘地名文化,注入“人文特性”。做优做实“续、多、新”三篇文章,切实在“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上见实效,让地名“会说话”,让文化“被感受”。保护好上做好的文章出台完善历史文化地名保护制度等16项举措。近年来,先后完成4714条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评选、编纂工作,1111余条古镇、古村落等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17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革命遗址等地名纳入红色地名保护名录。挖掘好上做好的文章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全面推动古村落等地名文化资源和农家乐等乡村特色地名入库、上图。全市已累计采集信息5.6万余条,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寄递物流、道路救援等便利度。近两年通过就地重启、移植派生等方式活化利用500余条历史文化地名。连续编印《留传》《苏州红色地名》等系列图书。运用好上做好的文章发布“苏地有名”地名品牌,连续两年开展“跟着地名看苏州”系列活动,推出31条“苏”味江南地名之旅线路。通过“地名+”景区景点、产业产品等形式,打造一批“微景观”“打卡点”。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著名行动”集中展示区,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特色田园建设、乡村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

建强社会组织,释放“纽带优势”。制定支持苏州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文件,明晰社会组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路径。围绕服务国家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成立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围绕苏州“1030”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成立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低空经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重点类型、关键领域社会组织,构建“一产业一集群一协会”格局。围绕服务企业架好沟通合作连心桥”。搭建“政社企院”交流平台,实现社会组织资源、服务供给端,与政府、企业、院校需求端精准对接。牵头成立江苏省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举办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苏州大会。围绕服务群众当好为民解忧贴心人”。近两年共开展就业暨见习洽谈会等各类就业服务活动近千场次,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52个。举办社会组织品牌展示空间开放日活动,展示苏州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的作用。围绕服务行业营造示范引领好生态”。畅通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化建设渠道,推动社会组织标准化服务拓展至新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编制发布重点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指数,强化社会影响力和服务精准度。

借力福彩营销,培植“公益精神”。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突破思维定势、打破时空局限,探索福彩营销新模式、新路径。单枪匹马握指成拳”。与金融、文旅、通信、轨交等多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开拓市场、培育品牌等方面强强联手,努力形成“福彩+”融合发展赋能体系,持续打响“苏福添彩”品牌。从守店等进来到主动走出去”。积极探索“跟着人群走”发展模式,结合苏州慈善月等节点,开展福彩“进市集”“进景区”“进车展”等营销活动。组建户外阶段性销售队伍,培育一批活跃于景点、街区的流动销售点,以高质量供给挖掘新需求。单一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依托“江苏福彩”小程序,创新数字化营销机制。通过线上领券、线下核销方式,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场景。通过与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和“苏周到”等本地品牌合作,实现福彩营销项目与慈善公益品牌互促共赢。零星盆景连片风景”。倡导“随手公益”的购彩理念,积极打造“嵌入式”网点,走进地铁站、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进一步宣传“公益、慈善、健康、快乐、创新”的福彩文化。

(作者系苏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