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蕴含思政教育价值

发布时间:2024-12-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桑 雷    

近日,《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city、硬控、班味等热词悉数入选,这也是《咬文嚼字》连续17年发布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丰富了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更好地满足了网民彰显个性、构建自身话语权的心理诉求。网络流行语体现出的时代意涵及思想价值,以及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然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这启示我们,可借助科学理论揭示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运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实现网络流行语与思政教育话语的有效契合。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大多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本身就是思政教育良好的素材。针对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话题充满兴趣等特点,应突破传统教育思维中的条条框框,切实让思政教育融入时代潮流,做好网络流行语的“嵌入式融入”工作。一方面,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中的教育素材,找准思政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做到理论阐释与实践理解的生动统一,让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的同时受到教育启发。另一方面,深入剖析网络流行语中潜隐的负面信息,在做好理论解释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正能量”。比如,对于那些容易引发误解的“班味”“网红”“躺平”“杠精”等网络流行语,要及时赋予正面新解,有效规避负面的误读误解,让青年学生纠正偏见。

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青年学生认知事物和表达沟通中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借词喻理”的功能非常重要。可以借助流行语强大的感染力,利用网络流行语创生的语言体,适当地转变话语风格,用青年学生熟悉的话语、时尚的话语、形象的话语,阐明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网络流行语中的“数智化”“未来产业”“银发力量”等本就是思政教育理论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青年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此外,适当挖掘网络流行语的时尚元素,可以更好地实现相互的同频共振。比如,在思政教育中运用“citycity”“松弛感”“小孩哥/小孩姐”等流行时尚的表达增加话语互动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调动青年学生参与沟通交流的热情。

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流行特色,在特定的语境下容易与青年学生产生共鸣。可借助流行语承载传统思想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和手段,在平等开放的话语沟通基础上,营造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动的话语情境。比如,适应ARVR等虚拟仿真技术的“课堂革命”,把课堂教学真正还给学生,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智能向善”“硬控”“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等网络流行语,以演讲、研讨、辩论等多样化的形式,在交流互动中深化认识和理解。“大思政”理念下,新的平台和载体拓展也是必要的。可开设专题网站、专题栏目、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公众号等,引导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自由开放的话语沟通,激发青年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总之,面对因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带来的教育话语新图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正确审视流行语生成、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以开放的心态和对话的精神,核准其隐喻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把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而更好地回应时代新要求,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朱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