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平稳发展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作用不可或缺。近年来,全省民营企业加快迭代升级,发展稳健向好,民营经济规模总量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7.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7.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六成。截至2024年8月,全省经营主体总数达1461.5万户,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数量突破千万的省份。
张家港市精密机电产业园企业 作者供图
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为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江苏瞄准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动态推出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出台《关于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8.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民营工业较快发展,带动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12.7%,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3.1个百分点。
发展要素支持不断加大。在金融要素供给方面,江苏进一步降低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申报门槛,2024年首批贴息贷款规模达300亿元,省财政贴息1个百分点、设区市统筹再贴息1个百分点,确保实现“应贴尽贴”。为缓解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江苏对符合条件的“苏质贷”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不超过年化1%的贴息支持,从融资成本和服务两方面加大助企惠企力度。在土地、项目用能及环境要素保障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我省民间投资增长4.6%,占比达67.3%、位居全国第一;今年全省450个省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超过5500亿元,200个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完成率超过90%。
发展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江苏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在引导民营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推进民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万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领先,产业创新平台数量多、作用发挥显著,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省级星级上云企业。利用产业集群的人才存量优势,搭建数字化人才平台,形成全面的创新人才存量数据库,实现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为中小企业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
民营经济是江苏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已成为推动地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然而,许多中小微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未完全打破,政策门槛高、知识产权维权难;二是要素资源的平等获取和优化配置有待完善,面临传统要素和新型要素供给的双重制约;三是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寻求外部合作及获取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处于劣势。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推动江苏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政策落实,全力优化环境,不断在强服务、疏堵点、促创新上下功夫。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不断完善“1+5+13+N”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打造“一企来办”综合服务体系,优化“苏税援”涉税专业服务。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在政策上一视同仁,推动民营企业享受金融、财税、科技等各方面普惠政策。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准入壁垒,在企业及产品资质制度、定点生产经营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的市场准入。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依托5G基站、千兆光网等重点项目,提高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便企服务端口统一平台建设,落实“一件事一次办”或者“多件事一次办”,以业务集成促进服务集成,将数字服务真正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内生驱动力。
加速扩大要素供给,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能。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传统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优化,加大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型要素的供给,降低经营主体的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大对民营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信贷支持,鼓励长期资本投入早期、小型和硬科技企业,培育耐心资本。充分运用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收支状况、偿债能力、履约行为全生命周期地予以动态反映,促使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支持,将支持民营企业用地需求纳入年度国有建设用地计划,探索适合产业特色的用地新模式。借鉴珠三角地区实施的“工业上楼”模式,创新用地方式,提高用地效率。优化技术要素的配置,特别是加大对数据要素的探索创新,利用数据要素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统一技术交易网络,使更多技术要素进入市场,并由市场决定技术要素的定价,促进技术要素市场交易与产业化,激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着力推进“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梯次培育壮大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持续推进民营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宽创新融资渠道,探索“产业+孵化”“投资+孵化”等孵化新模式,以及“贷款+外部直投”等融资新模式,助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壁垒,增强科研与市场的互动融合。发挥好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同设立的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作用,加速推动江苏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开展“任务导向”科研攻关,实现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高效匹配,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聚焦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以突破“小院高墙”为方向,加大各级实验室矩阵建设力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各类科研平台,按产业方向打造科创联盟,引导联盟服务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作者单位: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