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始终牢记地方高校的使命,扎根苏州、因势利导,通过人才强校、开放融合、文化兴校三大战略,面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探索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投身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聚合新质生产力,打造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新体系,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紧跟科技潮流前沿,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树牢精准引才理念,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学科设置,不断实现优势学科集群与区域创新产业集群相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与地方人才战略举措相融合、科技创新研发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品牌塑造相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撑。学科建设交叉发展,拓宽人才培养广度。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聚力做强“城建+”和“+环保”大学科平台,主动谋划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新型基础建设领域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三大高峰学科集群的新作为。主动适应苏州现代产业布局,重点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新兴学科,在新型工业化、智改数转等地方发展着力点中,重点培育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以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发展环境心理学等为切入点,促进文理交融,工管结合,培育特色新文科。目前苏州科技大学的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9个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重点学科。应对新兴产业需求,优化布局专业建设。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兴、紧缺、交叉学科为突破口,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新增机器人工程、区块链工程、智能建造等15个新专业。抢抓苏州作为全国首个正式获批创建的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机遇,迅速布局,在先导区获批6个月后即实现新专业首次招生,快速响应国家对新兴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建设生态智慧与实践、智汇未来AI+等微专业及辅修专业,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现有1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连续4年在省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考核中均获得A等。深化科产教研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以“四新”建设为引领,强化政行企校多元协同育人,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搭建“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育人平台。引入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102家。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产业教授500余名,支持教师进企业挂职,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同步更新,将新质生产力理念植入育人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学3个专业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长三角区块链产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
打好科研技术攻坚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紧贴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打造与学校科研创新的深度嵌入点,聚焦地方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面推进校地合作。发挥高校人文社科“先头部队”作用,依托高校智库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推动和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建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全流程工艺技术体系,在太湖水源地保护、长江生态修复等重大攻坚行动中作出贡献。在土木工程领域,钱七虎院士领衔的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率先开展了苏南软土建成区复杂地下空间连通、数字地下空间建设,系统解决了昆山等地下空间安全风险与合理利用难题。在城乡规划领域,完成我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目前已更新至4.0版本,树立了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助力地方新兴产业培育,实现智造之城、制造强国之梦。围绕苏州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光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聘行业领军人才,李长明院士成立苏州外籍院士工作站,带领团队发明快充高能量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完成40万吨级储能正极材料及其配套电解液工厂的生产设计,2023年底实现产值8亿元。唐叔贤院士获批成立首个姑苏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与明阳、神火集团联合研发新能源制氢、输氢、天然气掺氢技术,有望5年内量产,实现氢能价格全球最低。孙钰院士领衔的人工智能与微纳机器人团队开展的纳米机器人自动化研究已实现产业应用。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形成机制保障、持续发展之势。聚焦苏州“1030”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需求为导向,打造苏州科技大学企业服务团,构建“产业集群—产业链—新质企业”分层对接机制,有组织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科技自立自强。企业服务团由校领导任团长,相关学院院长和教授任副团长,产学研合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任骨干团员,引入市场化运行机构担任市场顾问,已精准对接企业1000余家,承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1500余项。
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坚持“接天立地”的科研定位,聚焦行业+重大需求,努力为地方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三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级项目159项,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级不断攀升。持续推进科研能力建设,创新成果取得新飞跃。加强科技人才库建设,有组织、有目标、有梯队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近三年来,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6人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024年2人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近远期结合、一体化谋划标志性成果,加强彰显学校特色科研成果的整合凝练,积极推进省部级科技奖励申报与培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1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苏州科技大学牵头项目获得二等奖。高质量建设科技平台,促进校地合作。有组织布局、培育科技平台,新增平台由“自主申报”向“布局培育”转变,基本实现理工科学院省市级以上平台全覆盖,布局新增8个省级科研平台。加强对各级实验室建设指导及过程管理,推动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提升科研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优势领域平台特色化发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学科相近的协同科研平台群和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科研创新团队,对接地方发展所需。全面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服务团”职能,以科技副总、科技镇长团等为抓手,推进教师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组织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22个、校企研究院10个。积极对接服务苏州实验室,持续推动与苏州实验室在人员借调交流、成果合作、重大项目谋划等多方面的合作。参与苏州实验室自立项目,与其合作发表Nature子刊重要成果,承接苏州实验室牵头的国家2030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子课题。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