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软实力建设之中

发布时间:2024-12-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砳 之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与人之间是一种同构共生的关系,人是最为重要的城市构成要素。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一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城市已不仅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是社会发展可及的高度文明状态的集中显现。城市的集聚力与外溢力已经超越了“硬实力”,更多表现为文化、教育、科技等映射出的“软实力”。由于其与一个个鲜活的“人”之间有着更为丰富生动的逻辑关系,城市软实力被视为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出“人民城市”这一明确城市建设价值基础的重要理念。人民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城市新探索,其核心“人民主体性”与城市软实力的基本特性之一的“人本性”二者内涵相通,都是强调人是一座城市最可依靠、最应凝聚的力量所在。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软实力建设之中,发挥“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构建“人人都是软实力”的新局面,为城市加快软实力建设步伐夯实理论基础、指明发展方向。

人民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理念和价值集成

人民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观的基本出发点伴随着城市化,西方学界很早就开始了城与人的关系讨论。在总结西方城市建设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进一步解答城与人的新型关系,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理念既超越传统的民本思想,同时又与西方基于“资本—技术—工业”的城市文明在制度和文化上有着明显差异。1993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学”,强调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构建基本思想。2007年,李阎魁在《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一书中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城市主体论和城市规划主体论。2012年,梁鹤年提出“城市人”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201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这一重大命题;2019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202210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正式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人民城市是人民主体性在城市维度的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任何事业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列宁在《关于德国各政党的最新材料》中曾明确指出:“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劳动力。”建设人民城市首先强调的便是树立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目的是促使人民群众回归城市发展的主体地位,在城市建设中贯彻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将“为人民”与“人民建”统一起来,让人民群众在共建与共治的基础之上实现城市发展成果的共享,从而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城市新探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核心理念,一是突出“人民”与“城市”同构共生关系,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城市建设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回答了社会主义城市“依靠谁”“谁来建”“为谁建”等重要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人民主体性;二是不仅强调了“人”的个体形象,更体现“人民”群体的身份认同,具有“为人民”的价值导向,赋予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人本”内蕴、“人民”特质和“人文”情怀。

建设人民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追求

城市软实力的人本性特性与人民城市的人民主体性特征相互契合中国特色现代城市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同样是城市软实力构建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创造力。而人民城市的主体性特征,决定了人民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主体,是城市软实力的建设者、参与者、贡献者。20231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需要人人起而行之。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人民城市理念,本质要求城市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城市发展中关照人的生活、尊重人的创造、成就人的梦想。而软实力在内的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也必将给城市里的人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人都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和分享者。因此,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高城市软实力,既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也势必实现人人受益,人人获得。

人民满意是中国特色城市软实力的评价准则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体现在“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人民满意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人民满意是人民城市理念的评价准则,回答了社会主义城市“谁来评”和“如何评”的重要问题。人民群众作为人民城市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对城市实力的感知是最直观、最有评价力度的,最有资格和权利去评判城市发展的具体成效。

人人起而行之是中国特色城市软实力的构建路径

眼下,国内很多城市以人民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等为名,不断推出城市软实力建设政策举措,加快城市软实力提升步伐。作为“人民城市”首提地的上海,率先布局城市软实力建设,重点突出“人”的要素。2021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发布,检索全文,共有78个“人”,其中8个“人人”,分别是:人人参与法治建设、人人奋斗出彩、人人起而行之、人人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是精彩故事传播者、软实力建设是事关人人的“人心工程”、人人参与软实力建设、人人都是软实力,展现出把“人”作为城市软实力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激励人人起而行之,让人人对这座城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可持续,构筑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竞争力。

构建“人人都是软实力”的新局面,可破解软实力“软而不实”难题。软实力并不是无形的,而是可感、可及、可交互的,它与硬实力相互赋能、相互触发、相互牵引,是硬实力的加固器、倍增器,共同作用于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是人,内核是基于精神品格和文化特质的共识,如果这种共识无法在“人人”之间形成价值共振,就无法形成软实力、竞争力。软实力的人本性特性决定着各主体以实际行动不懈探索和实践,不断强化认知,使之成为软实力提升的核心源泉。构建“人人都是软实力”的新局面,既可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主体力量,又可让软实力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服务于日常生活,使软实力可触可感,引发价值共鸣。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