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经济激发人民城市建设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2-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 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的全面升华,涵盖了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与产业规划等各个领域,其核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提升全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审美的满足感、价值的获得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人文价值导向。而凝聚城市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科技成果,顺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文经济,推动城市文脉与商脉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更新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人民城市建设新活力。人文经济为人民城市建设注入了可持续动力,人民城市理念为人文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商共建共享,形成城市建设的最大合力。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 摄影 李梦醒

发展人文经济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城市建设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人民性、人本性和人文性,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城市建设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积极解决人口规模庞大带来的就业压力、完善共同富裕的法治保障、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世界交往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研究“人文经济学”的命题,可见发展人文经济正是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必然选择。

人文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怀的包容性发展模式它强调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促进,注重地方特色与民生需求,不仅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且突出文化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创新转化,以人文理念引导经济发展,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与精神文化满足的平衡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人文经济不仅是经济形态的演进,更是对资源配置、社会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探索。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有利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提升城市的经济品质、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人文经济与建设人民城市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是人口与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需要充分理解“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通过发展人文经济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以城市现代化促进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强调经济活动应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福祉,这契合人民城市的理念。人民城市注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强调城市发展应满足居民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这体现了人文经济的发展原则。同时,人文经济为人民城市提供了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文化、社会和环境的综合考量,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而人民城市则为人文经济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实施,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圈,有助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从而推动城市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设施建设等,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两者的共生共荣、互动互促,是实现城市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人文经济与人民城市互促互动的广州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视察广州永庆坊时强调,在城市发展中要尊重历史、保护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州以此为契机,开启了“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人文经济新探索,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加强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民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度;推动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千年商都焕发全新活力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人文经济与人民城市发展的一致性、协同性,是人文经济与人民城市互促互动的一次生动诠释。

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展开活化利用人文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以文化创新为城市经济注入新价值,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以制度创新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赋能。老城的活力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高标准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和广州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擦亮文化品牌。以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代表,秉承“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通过“绣花”功夫的微改造,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赋予了它们新的功能和生命,并与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不仅保留了岭南特色的历史风貌,还引入了新式茶饮、网红书店等现代商业元素,通过举办市民文化季活动,创新推出“向美而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建设荔湾城市记忆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在推动智慧化城市更新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化广州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持续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仅改善居住环境,又加速经济转化率。针对城中村改造的“硬骨头”,出台市级《城中村改造条例》,将政府主导、依法征收的城中村改造全过程纳入法治轨道,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提出“智慧更新”概念,建议以“一把手”统筹城市更新工作,加强部门协同,构建城市更新“矩阵结构”政策体系。这种智慧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城市更新更加高效和精准。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微改造”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建设城市文化新地标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深挖文物古迹、时尚街区背后的岭南文化概念,打造文旅游体验项目,宣传非遗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以重大项目带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软实力,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文化新地标相继建成开放,如广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粤剧院新址、广州版本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加大对新兴创意文化业态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广州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8年)》,依托高端文化制造领域的优势,打造高清视频设备、VR/AR设备等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电竞、数字音乐、创意设计、数字文化装备等支柱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借力AIGC提升文化企业创意生产效率,结合5G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提升高清沉浸式互动文化体验。通过打造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旅企业、文化平台类项目,以产业链交叉延伸、业态嵌合重组来催生新业态,拓展文化市场空间,提振文化消费,繁荣文化产业。2023年,广州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582.34亿元,同比增长15.92%;全市接待游客2.34亿人次,同比增长51.8%,实现文旅消费总额约3309.5亿元,同比增长47.4%

发展开放型人文经济提升人民城市国际影响力

开放型人文经济正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兴起,这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将国内的人文经济活动与国际业务网络紧密连接起来,大力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趋势,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对于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以及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探索,展示了人民城市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新范式。2017年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与宜业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圈进程中,广深等中心城市将大力发展开放型人文经济,培育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广深两地通过顶层设计、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等多方面的努力,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交往中心,旨在打造“中心型世界城市”与“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培育开放型人文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使命将在交流交往交汇交融中传播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开放型人文经济必将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助力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生态,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贡献中国的城市力量。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诸多城市正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系列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深圳文博会、广州国际灯光节等,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向世界传播,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树立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展现开放、友好、现代的湾区城市形象。

开放型人文经济正成为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新引擎通过文旅产业国际合作、数字文化平台支撑,开放型人文经济将推动城市文脉与商脉融合发展,孕育出更富新时代属性的人文精神,激发城市建设新动力,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互鉴,助力打造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世界级城市。一是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拓展城市经济新空间。通过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出历史文化游、世界遗产游等多条“一程多站”精品线路,吸引全球游客,将岭南文化底蕴与现代经济优势相结合,推动人文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视域和更广阔的空间。二是构建人文交流大平台,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力。通过举办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的学术交流、图书出版和电影文化节等活动,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垒,向世界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城市群体形象,促进了中外沟通与理解,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国际社会、形成一种“共有”叙事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举办文旅体“盛事活动”,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人文经济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盛事活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体育竞技或文化表演的范畴,成为国家之间展示软实力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深圳举办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广州举办的中国数字文娱大会以及2025年即将举办的第15届全运会等一系列盛事活动,不仅展示了湾区城市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也推动了开放型人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提升了城市国际知名度。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