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江苏“新春第一会”聚焦“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明确了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会议提出,一体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2023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2024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重大任务。
目标明确清晰,行动才更有力。江苏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就是要立足全球坐标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巩固开放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必须紧扣“全球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世界聚合力”的目标定位,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科创平台,培育壮大更多国际一流产业集群、世界一流企业,集聚更多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三者紧密关联、互为支撑。近年来,江苏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江苏制造”聚群成势、量质齐升,开放的“软硬环境”越来越好、“大门”越开越大。下一步,既要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又要立足当前、重点突破。特别是要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更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更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夯实人才支撑。
“因地制宜”这一重要方法,在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中同样适用。各地要立足实际,有所选择,主动担当作为。在“一中心”建设上,重点城市和重要节点要发挥牵引作用,各地要善于借力借势;在“一基地”建设上,要强化全产业链协作意识,优势互补、各扬所长;在“一枢纽”建设上,要把枢纽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形成东西互济、内外联动、进出平衡、面向未来的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