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蜀道难》吟诵千年,道尽蜀道险峻。而在川北剑门关外,一条蜿蜒三百里的翠云廊则以另一种姿态惊艳世人——两行古柏衔空蔽日,如绿色巨龙盘踞山峦。这里的古柏群平均树龄逾千年,最年长的“剑阁柏”已挺立2300年。令人惊叹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绵延千年的生态保护智慧。
翠云廊古道上古柏青翠 摄影 唐彪
“官民相禁剪伐”与“离任交接”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蜀道的核心标志之一。千百年来,古蜀道上五丁开山、姜维守险等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广为流传。而与剑门蜀道相伴而生、互为依存的翠云廊,则以另一种沉静、厚重的气质,浸润出千年历史的“绿色”印记。
在绵延300余里的道路两旁,现有古柏1.2万余株,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群。漫步绿荫蔽日的古道,道旁树木铭牌上的树龄动辄千年,古蜀文明的遗迹掩隐其中,追古幽思油然而生。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植树历史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植树造林的发源地。从秦朝到明朝,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从唐朝的“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敕令,到明朝颁布的“官民相禁剪伐”政令,再到清朝对古柏封“官”编号,形成了“官员离任交接”历史惯例。这一制度也被坊间称为“中国林长制的源头”。“官民相禁剪伐”,是指禁止官员和百姓随意砍伐树木,该制度要求官员和百姓共同遵守,无论谁违反制度规定,都须受到惩处。而“交树交印”是指地方官员在新旧交接时,要清点古柏数量、核查古柏存活及生长等状况,旨在对官员们进行政绩考核。
古道、古树和人家相依相伴,相生相长。翠云廊附近的百姓自古就将植树护树当作行善积德的义举。在剑阁县马道院内有一块禁戒碑,碑文记载着乡规民约中“相禁剪伐”的内容。当地曾有记载,清代光绪年间,剑阁县白龙镇古楼铺大财主贾义偷砍一株皇柏,被官府捕拿入狱,罚银500两,贾义羞愤而死,足见那时人们保护古柏的自觉意识多么强烈。
国道改线与为树迁居
新中国成立以来,剑阁县沿袭古制接力保护,1950年,剑阁县政府发布《严禁放火烧山及砍伐川陕公路剑阁段古柏》的通令,其后川北行政公署也发出电令,严禁砍伐川陕公路之皇柏。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也没有任何人敢打古柏的主意。1976年至1978年,绵阳地区再次对古柏进行清理登记。1981年7月,剑阁县第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剑阁古柏保护管理的决定》,规定将保护管理工作列入所在区、乡政府的职能工作,并在交接班时必须办好移交。1992年设立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翠云廊古柏纳入保护范围。2002年设立四川翠云廊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覆盖古驿道两侧各400米范围。
对奇峻蜀道美景的保护,既落实在制度上,也体现在规划中。剑阁县曾有过两次“国道让路古蜀道”的故事。国道108线是剑阁县的交通命脉,原线路穿越了翠云廊核心景点,路旁有多棵古柏。大型货车错车时靠近路侧,古柏被车辆挂枝的情况时有发生。2009年,国道108线翠云廊改线时,把古柏封闭起来予以保护,国道线则往外平移了300余米,从景区内移到了景区外。2012年,国道108线剑阁县境下寺至普安段公路改建时再次绕过了古蜀道保护区,减少车辆过境。
对古树的保护意识同样浸润在老百姓的心里。1995年,剑阁县汉阳镇七里村兴修水利,有人建议开采蜀道古柏旁的石头,住在附近的刘建林的母亲就和乡亲们分析:“如果开采这块石头,古道就会滑坡、塌方、断道,那旁边这几棵古柏也不能存活了。”在她的建议下,村里放弃了在此开采石料的念头。2009年,为更好地保护古柏,村民左飞龙一家从古柏保护区搬迁到50米外的聚居点,没有丝毫抱怨。一起搬迁的,还有散居在翠云廊景区附近的10多户80余人。
共同守护与文化传承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考察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在翠云廊,广元剑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杜文波用脚丈量蜀道,守护古柏37年;“古柏是我们的财富,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景区专职护林员王世银说。每天,剑阁县有1037名像王世银一样的生态护林员,来回穿梭在151公里的翠云廊剑阁段,开展日常巡护、森林防灭火、病虫害监测预报等工作,管护该段7803株古树。“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使得翠云廊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东方智慧,支撑着当地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的自觉行动。
据《剑阁县古道古柏离任交接单》记载,党的十八大以来,剑阁县已完成3次县长离任交接和20余次乡(镇)长离任交接。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将“干部离任时对古柏保护情况进行工作交接”这一要求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并将古柏保护的范围从剑阁县拓展到有蜀道古柏的昭化区、利州区等地。新时代以来,“交树交印”制度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衍化出许多版本。比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就是“交树交印”的典型应用。广元率先在四川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已实施审计项目34个,涉及领导干部58名,把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阀”拧得更紧。剑阁县创新“交树交印”古制,探索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如今,剑阁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2%,漫步古蜀道,可以发现每棵古树脚下都有一块铭牌标明树龄等基本信息;用手机扫一扫铭牌上的二维码,还能了解树高、树径、品种、经纬度等信息。翠云廊景区还推出沉浸式“点树交印”古制巡演,由身着古代服饰的演员一路巡查、清点古柏、交代管理注意事项,向游客再现了古柏保护历史。此外,还建设了翠云廊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基地、大蜀道廉洁文化基地、古蜀道生态文明现场教学基地,将生态保护思想与廉政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交树交印”制度接续发力。
幽幽翠云廊,记录着一场“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的千年接力。古树保护离任交接,是制度保护,更是责任传承。“交树交印”古制沿袭至今、相习成风,守护千年青苍的职责使命,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在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的同时,让自然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