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近年来,江苏深入落实总书记要求,高质量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面对农业现代化的更高发展要求,必须直面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的不足,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江苏农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农业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跨越式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历史证明,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增产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科技创新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1978年—2023年,全省农业播种面积从近8582.7千公顷减少至7590千公顷,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从高峰期约2500万人下降至620万人,同期农业农技人员从不足1万人增至最高峰超4.6万人,有效拉动农业资本投入,推动全省粮、棉、油年产量从不足2500万吨增至超3900万吨,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05.9亿元增加至8935.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8.7亿元增加至5075.8亿元。
科技创新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1978年—2023年,全省每万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能够产出的粮、棉油、产量由1.3万吨增加至6.3万吨;每万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应的农林牧渔总产值由546.5万元增加至14.4亿元;平均每千公顷粮、棉、油产量由3061.4吨增长至4905.5吨;平均每千公顷农业总播种面积对应的农林牧渔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23.4万元、80.1万元增长至1.2亿元、6687.5万元。
科技创新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工、土地投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制约,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投入。同时,数字化、低碳等新趋势也开始重塑农业未来,智能农业机械、微生物农药、可生物降解农业地膜专用料等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深入、高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应用,农业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重点领域。
推动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亟须破解堵点难点
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虽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破解制约科技创新投入的关键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投入强度仍需加强。农技人员比重需提升。全省农技人员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最高年份也仅有0.36%,平均不足0.2%。且近年来全省农技人员总数不断下降,2023年掉落至2万人,不到峰期一半。农业机械投入需加强。近五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幅均只有1%左右,增速分别只有此前五年年均增幅的27.3%和58.3%。农业机械仍以传统机械为主,电动化、数智化农业装备占比仍比较低。农业企业投入需补足。2020年以来,全省规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R&D内部支出总额由27.5亿元掉落至17.8亿元,年均降幅13.5%。2023年企均研发110.5万元,大幅低于全省规上企业496.3万元的平均研发投入水平。
农业产出效率仍需提升。对比先进国家,农业科技投入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22)》,我国农业单位耕地面积上劳动力、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均大幅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但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只与发达国家相当甚至略低。对比先进省份,农业产出效率提升方面有差距。以浙江为例,从每万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对应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来看,江浙两省长期接近,2008年后江苏略高,但2016年后浙江反超并拉开差距,2023年差距达3.7亿元。对比历史年份,粮油等作物增产进入瓶颈期。2019年以来,江苏全省平均每千公顷粮食以及棉油作物产量年均增幅分别为0.3%和0.5%,增速分别只有此前五年年均增幅的22%和8.1%。
农业创新体系仍需完善。政府层面,突出表现在产业、人口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制约着新型劳动者的成长以及以智能设备为代表的新劳动资料、以数字空间为载体的非物质化的新劳动要素的全面推广和使用。市场层面对比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在智慧农业主体培育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智慧农业自被纳入“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以来,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国智慧农企数量从2020年不足2.1万家猛增至2024年的8.3万家。然而从新增企业分布看,江苏显著低于广东、山东、四川等省份。
多措并举推进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必须聚焦重点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发力”。一方面,健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聚焦落实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等工作,全面梳理分析种源技术、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卡脖子”难题,统筹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工作举措,不断构建完善支持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网络,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若干农业产业创新集群。深化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市场制度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
产业转型和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一方面,加速传统农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探索精制农业、定制农业、品牌农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农机数据的挖掘分析,对农业生产全环节进行全流程改造,大力发展数智农机。推进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低碳高质安全农业。另一方面,加速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规模化。发挥农业大省体量优势,积极引育农资、农产品平台化企业。聚焦遗传育种技术研发、合成生物以及智能农业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造等未来技术产业化应用。
人才引育和资本下乡“协同保障”。一方面,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等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农人”创业孵化、基层农技推广等四大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人才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构建开放、高效的人才政策,汇聚全球农业智慧资源。另一方面,创新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基金”“农业保险+”等形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别是要发挥资本市场的“风向标”作用,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相关产业投资重点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完善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优化调整重点农业项目布局,提升资本投入效率。
(作者单位:中共太仓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