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人形机器人产业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3-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顾菊平    

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产物。2025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为江苏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点名四个未来产业,就包括人形机器人产业。人形机器人产业对江苏而言,不仅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江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优势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精密制造、仿生控制等技术的集大成者,正成为重塑未来生产力的关键变量。江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发展优势,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纵深、创新生态和技术突破的协同发力。

产业纵深完整江苏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资源,从苏南到苏北布局了一批产业园区,形成了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产业体系。截至20252月,江苏智能机器人企业超过5万家,涌现了埃斯顿、科沃斯、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行业知名企业,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推广应用等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集聚效应显著。构筑了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完整产业链条,并在高端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与长三角周边城市政策联动,共享产业链资源,勾勒出一幅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战略图谱。

创新生态完善江苏构建了以高校为依托、平台为支撑、人才为驱动的创新生态体系,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科研转化政策支持产业协同的闭环支持。目前,全省3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近40所高职院校拥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教育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拥有25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个教育部成果转化基地,有力推进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2024年,江苏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突破显著江苏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减速器、电机、传感器等关键领域有着重要市场地位。比如,埃斯顿打造核心部件+本体+机器人集成应用全产业链,产品基本实现国产化;江苏省质检院在国内率先发布人形机器人运动性能测试标准;绿的谐波的减速器重复定位精度和产品扭转刚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长达20年的垄断;等等。

江苏发展人形机器产业的瓶颈与挑战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江苏在核心整机企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耕和开拓。

核心整机企业不足江苏在关键零部件等细分领域拥有众多隐形冠军,但在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与系统集成方面还缺乏具有引领性的头部整机企业,暂未形成全国性影响力。整机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场景拓展,导致规模化推广面临诸多阻碍。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江苏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具备显著优势,但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智能系统层、关键硬件层和本体制造层等核心环节的共性技术研究相对不足。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瓶颈,亟待进一步突破。

标准体系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是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基础。目前,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测试认证体系仍不够健全,增加研发、生产及维护的成本。人形机器人伦理评估框架的缺失,使得其在应用与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人形机器人通过视觉、语音等传感器收集的生物特征数据,不仅存在被滥用的风险,还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

四维协同破解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难题

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需以技术产业资源场景四维协同为支撑,加速构筑人形机器人产业新生态。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建立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前沿技术研判和政策规划协同机制,完善产业顶层设计。根据各地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建立各具特色的错位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发展。围绕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设立专项攻坚计划,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参与研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技术传播。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如依托南京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苏州光子交叉学科平台等创新载体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

优化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共建长三角安全认证体系,率先实现零部件互认、标准互通、场景共享。构建垂直整合生态,形成高效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鼓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协同攻关关键技术,形成模块化开发联盟,缩短研发周期,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强化供应链韧性,建立关键零部件储备库,与汽车、医疗设备等相关行业共享供应链资源,通过协同采购降低产品成本。

加速核心要素集聚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强化交叉学科建设,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耦合,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人文、设计类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科技伦理与价值理性的提升。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实施机器人英才计划,吸引海外专家入驻。强化资本赋能,扩大概念验证中心等基金规模,设立省级人形机器人产业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技术项目,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建立长三角人形机器人数据库,开放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脱敏数据,助力算法迭代与场景适配。

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场景规模化落地推广机器人即服务模式,鼓励企业提供租赁、共享服务,降低用户初始投入。探索按需付费模式,在物流、医疗等场景先行试点。适时出台产业专项规划等政策,进一步明确技术路线图和应用场景导向,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制造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在汽车柔性生产线、光伏无人仓储等场景开展技术验证,打造标杆应用场景。完善政策激励,设立省级场景应用基金,优先支持跨行业融合项目。支持南京、苏州建设人形机器人示范园区,探索在家庭陪护、公共服务等新场景的应用。建设人形机器人成果转化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举办国际性机器人论坛和展会,提升江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起步的关键阶段,江苏已经拿到了这一产业的入场券,需要进一步努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策源地与标准输出地,为我国参与未来产业竞争提供江苏方案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