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同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 无锡连云港工业园区供图
区域发展南强北兴、南北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江苏省着眼新形势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布局。无锡与连云港的结对共建,正是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部署要求、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两地结对合作以来,坚持以产业合作为纽带,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引育新质生产力,从共建园区、产业合作到六大领域纵深推进,有效实现了资源禀赋的精准匹配与优势互补,南北共建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完善合作机制,重构现代产业梯度
作为南北结对帮扶新的“合伙人”,产业协同发展是无锡连云港双方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落脚点和支撑点,更是实现南北结对帮扶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支撑。
完善制造业集群培育机制,促进产业资源要素有序流动集聚。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深度分工的载体、产业创新的策源地、优质企业的聚集地、重大创新项目的承载地和区域经济发展高地。无锡和连云港均有自己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承担了国家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任务。近年来,两地以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推动形成生物医药、新能源、商业航空等重点产业集群,并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招商机制,推进两地构建先进制造业协同新伙伴关系。
完善产业协同和承接机制,开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局。产业梯度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资源要素的跨区域重组,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两地结对合作以来,通过“南箭北射”等创新实践,构建“无锡创新策源地—连云港制造基地”的分工格局;通过产业政策协调、标准互认、利益共享等机制创新,因地制宜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应用场景”合作模式,实现双方共赢。双方还探索出市场化产业承接模式,即以应用场景推进产业招商引资。依托连云港特色鲜明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无锡企业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提供最佳的试验基地和应用基地。目前,无锡新能源、核药、商业航空等多个优质项目在连云港落地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其中,隆基绿能绿色甲醇、安储新能源等一批项目已签约入驻;上能电气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全球医用同位素研发制造及核药生产基地项目拟在两地同时布局,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依托无锡航天产业先发条件和连云港区位优势,正在推进连云港商业航天技术服务母港、火箭总装集成制造测试基地建设。
完善区域产业链合作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产业链是经济循环的“血脉网络”。产业链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在区域协同框架下,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成为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关键举措。无锡连云港产业结对帮扶合作的关键是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促进资源要素因地制宜自由流动。既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又缩小区域差距。两地通过商业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梯度转移,搭建了“产业命运共同体”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创新,带动技术升级和价值提升,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分工与协作。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坚持科技引领,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建设方向。两地结对合作以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生态。
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转化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纽带,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生产力质态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的关键,就是让科技成果供给侧和需求侧高效配置。两地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高度重视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无锡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的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先进科研成果在连云港转化落地,缩短两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链条,有效提升科技成果的区域转化效率,实现了无锡科技创新优势与连云港资源优势相结合,构建起新时代苏南苏北创新共同体新模式。
以技术要素引领产业升级。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无锡和连云港在深化区域协调发展中,努力健全两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关系,大幅提升两地全要素生产率,让更多的传统产业“两地开花香飘千里”。连云港传统的硅材料产业积极融入无锡芯片产业链,实现“点石成金”跃升;连云港鹰游纺机服务无锡纺织产业一线,助力无锡纺织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威孚环保等企业落地港城,促进港城化工园区竞争力提升。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火热实践,充分尊重了无锡和连云港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产业实际,促进了两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持续升级。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和连云港积极抢抓产业链分工带来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机遇,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形成“研发在无锡—中试在连云港—量产在园区”的开放创新生态。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成功落户,补齐了该实验室在省内构建“洞—池—湖—海”试验研究体系的短板;江南大学与连云港市政府、江苏海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连云港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人才集聚,高效支撑了连云港医药产业从“化药时代”迈向“生物药世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瑞金医院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签约,将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纳入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改善了连云港临床医学平台不足等问题。
做强园区经济,打造产业协作枢纽
园区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协作枢纽、要素流动通道、生态共建载体。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促进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更多“苏北好江南”。无锡和连云港以特色园区打造为突破口,推动“三园两基地”建设,将抽象的区域协调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园区共建实践,创新“集聚—扩散—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差异化定位园区产业格局,促进“三链”协同。区域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到园区建设上就是要依据区域发展阶段差异,走差异化园区发展路径。两地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载体建设,重点推进特色产业园开发项目3个、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基地项目2个,“三园两基地”发展格局雏形显现。按照“无锡主导,权责明晰”的原则,全面落实“苏南三为主、苏北三到位”,以“管委会+公司”一体化运营模式,努力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促进两地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等产业分工协作,为两地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创新园区协同机制,跨区域携手培育“链主”企业。发展园区经济关键是培育整合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链主企业。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两地积极探索构建共同培育领军企业的创新机制,即:以产业链招商,推动领军企业差异化布局。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链主企业产业化分工加剧,单一城市很难集聚链主企业整条产业链。两地以共建园区为载体,打造“链主共建城市服务联盟”,以招商服务同城化、惠企政策同城化、服务理念同城化“三化”模式,吸引上能电气、威孚环保、数字鹰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锡连两地园区布局,实现产业链优化配置,持续提升“链主”企业规模化和市场竞争力。未来,锡连两地还将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链主”企业共同培养库,试点创新企业协同培养机制。以产业基金、揭榜挂帅等政策性、市场化手段,推动“链主”企业跨区域组建关键技术联盟,破解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创新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构建双向开放发展新格局。两地在共建园区中建立了结对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在战略共享层面,依托两座城市战略机遇的叠加共享,推动无锡—连云港中欧(亚)接续班列成功落地,来自无锡的小天鹅牌滚筒洗衣机借助连云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搭载中欧班列走向全球,开创了江苏共建园区战略资源叠加共享新模式。在资源共享层面,两地实现产业资源互联互通,通过跨区域社保互认,破除劳动力流动障碍;通过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支撑协同,降低数据交易成本;通过供应链协同,降低产业链“断链”风险,维护经济发展安全。未来,双方还将探索绿色低碳要求嵌入转移标准,推动共建园区与“双碳”目标协同。
应“云”而生,“锡”望无限。无锡连云港两座城市双向奔赴、携手并进,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以南北共建为墨,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未来,两地将勇担使命,持续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者系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无锡连云港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