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1904年出生,2003年去世,是我军第一位百岁将军。他戎马一生,历经战争考验,信仰坚定,对党忠贞不渝。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孙毅先后任军委教导师参谋长和国家政治保卫团参谋长,他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毅、军事战斗中的果敢决断以及带兵指挥中的上下同心,对于我们今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忠诚坚毅,不计个人得失
孙毅出身贫寒,生活的苦难和家境的窘困磨炼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爱国热诚和责任担当。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追随成为照亮他人生之路的强大精神力量。
孙毅出生在河北大城县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贫,他没读几年书就外出谋生,在外漂泊两年后投考河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反蒋战争。1931年,他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第二十六路军中校参谋,并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好朋友——爱国军人、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在旧军队奔波多年的孙毅,逐渐认清了国民党政府反动和腐败的真面目,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早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赵博生,作为孙毅的老乡,常向他宣传红军的宗旨,孙毅对红军队伍充满向往。1931年12月,赵博生、董振堂等人率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在驻地江西宁都县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暴动”,起义部队进入中央苏区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孙毅任十四军侦察科长,随后又调任十四军第四十一师参谋长,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改成了孙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取“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意思。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中央决定组建一支新的部队——教导师,直属军委领导,主要任务是保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张经武任教导师师长,何长工任政治委员,孙毅任参谋长。时任军委总部副总参谋长的叶剑英在正式通知并听取孙毅意见时,孙毅表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立即服从军委决定。部队出发前,独断专行的军事顾问李德得知孙毅是从起义部队收编过来的,便把手中的铅笔一挥,将孙毅名字下的“马”字划掉了。张经武据理力争,仍无济于事,只好安慰孙毅。孙毅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幽默地说:“没有了四条腿,但我还有两条腿嘛,师长就放心吧,我绝不会掉队的!”
长征途中,中革军委决定撤销教导师编制,孙毅被调到国家政治保卫团,但始终没有分配工作。一天晚上,他在团部看到一份军委干部任命:任命孙毅为国家政治保卫团参谋长。仔细一看,“参谋长”的“长”字被毛笔圈了起来,就这样,孙毅从“参谋长”变成了“参谋”。孙毅没有任何抱怨,坦然接受任命后继续默默工作。直到快到遵义时,团长姚喆对他说:“真对不住了,几天都没给你分配工作,昨天我同邓发局长说了,你还是参谋长。”孙毅很坚定地说,这没有什么,当不当参谋长,我照样干革命。
果敢决策,当好左膀右臂
孙毅在长征中还展现出优秀决策、指挥和执行能力。他在带领队伍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了非战斗损失,尽可能地保持了部队的有效战斗力。
教导师出发后因受大量物资牵绊,经常是“黄昏之后,其他部队到了宿营地,唯有教导师到不了”“天亮了,其他部队都出发了,教导师还走不了”,严重时战士们爬坡过坎一不小心连人带机器全部坠崖。还有些时候,战士们走着走着累得打盹,失足坠入悬崖献出宝贵生命。这不仅导致教导师整体呈现体能损耗严重、士气逐渐削弱的现象,还严重影响前方大部队的战略部署。面对无谓损耗甚至是牺牲,很多战士找到孙毅,对行军方式提出质疑。孙毅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是中央要求运输转移机器装备等物资的命令,另一方面是客观形势下负重前行的不现实。他审时度势,毅然提出必须适时放弃阻碍行军的大型机器,以免造成人员的无谓伤亡。在当时提出这个决策要冒极大的风险,但孙毅果断抉择并及时上报军委总部,最终这一请求获得批准。
孙毅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一到宿营地……我必须办三件事。一是派人侦察地形,寻找向导;二是绘制行军路线图,发出当日‘口令’;三是写出宿营报告,派专人送达上级司令部”。他坚信,打有准备的仗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战斗中,他也展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良好的军事执行力。教导师进入广东乌径后要为中央纵队安全通过第二道封锁线争取一天一夜的生命期,孙毅和其他部队领导共同制定翔实的作战方案,积极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胜利完成阻击国民党军队的任务。1935年11月,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猛烈进攻,孙毅所在的红1团承担了北、西、东三个方向的战斗任务。他在枪林弹雨中身先士卒,最终红军取得直罗镇一仗的胜利。1936年初,红一方面军准备东渡黄河推动抗日,孙毅被任命为渡河司令,他带领战士们整整奋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取得渡河的全部胜利。此后他又率部打赢了红军东征旗开得胜的兑九峪一仗,受到毛主席的肯定。
患难与共,事事躬先表率
孙毅认为,指挥员是士兵信赖的主心骨,以身作则是比命令更好的激励和感召,艰难的行军之路上,他始终与战士们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长征刚开始,虽然遭遇不公,没有战马,丝毫没有影响孙毅走好长征路的决心和信心,他和6000余名教导师战士们一起“铁脚板”步行。物资转移任务繁重,他就和大家一起肩挑杠抬手提。长征中,孙毅始终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常常主动将自己有限的食物留给更需要的战士,自己忍受着饥饿。教导师翻越九峰山后,由于长期的劳累,加上吃了生的番薯,诱发了他的胃病。即使疼痛难忍,孙毅也没有在饮食上搞特殊化,更没有拖累大部队。他拄着棍子顽强前进,直到最后晕倒才被抬上担架。病情刚一好转,他又立刻和战士们一起步行。之后为了修复小白龙江破损木桥,确保后续部队顺利过河,孙毅又带领战士们一连多日没有休息,顺利完成架桥筑基的重任。极度疲劳下,他也没有影响大部队行军。为了不掉队,他让战士用绑腿带牵着前行,不断摔倒不断爬起,在跌跌撞撞中保持每天80多里路的行军速度。
红军翻越险峻的夹金山后,即将穿越人迹罕至、广阔无垠的草原。面对未卜之路,上级要求战士们提前收集物产,以备军需,同时还需要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向导,以助红军顺利通过草原。这些工作孙毅都亲力亲为,并且能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沟通。穿越草原的历程无比艰辛,孙毅和战士们一道背着行李、柴火以及搭建帐篷的物资,一脚深一脚浅地向前迈进。在穿越沼泽的过程中,“每走一步,如负千金”,有的战士甚至在险境中失去生命,每当有战士陷入泥潭,他顾不上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跳进泥水展开救助。
(作者系连云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