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招商引资始终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主动破除“内卷式”竞争。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进行了系统周密的部署安排,为进一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提供了有力遵循。
近年来,合肥在产业基础弱、经济规模小、竞争优势少的背景下,通过投资京东方、联手战略投资者引入长鑫存储、设立专项基金投资蔚来等创新性举措,推动产业“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进而聚链成群,实现“弯道超车”。2024年合肥新招引项目1509个,协议投资额超6200亿元,为推动合肥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招商引资“投什么”,找准风口产业发展方向
合肥的资本招商不是大水漫灌地撒钱,而是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选择“有利可图”的项目。
家电产业是合肥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2008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但与山东青岛、广东顺德等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想赶超,就必须提升产业能级,破解家电产业普遍面临的“少屏”痛点。于是,在寻求产业突破机会的时候,合肥把招商引资的目标瞄准了京东方——当时国内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面板制造商企业之一,并且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支持企业发展。京东方的落户,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企业都被吸引到合肥,逐渐形成千亿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解决了“面子”问题后,2013年合肥的家电、平板显示、汽车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时又遇到了缺“芯”问题,驱动芯片依然依赖进口。为了补齐短板,合肥开始向产业链更上游——半导体行业进军。在合肥国资的全力支持下,招引了力晶科技、兆易创新两家龙头企业落地,逐步构建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到公共服务平台的完整产业链生态,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芯片自主制造基地之一。
合肥的成功就在于聚焦自身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瞄准产业链核心节点、创新链关键环节、价值链高端领域,缺什么补什么,编制实施了重点产业精准招商目录图谱,梳理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并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沿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确定有价值的投资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
围绕招商引资“谁来投”,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合肥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如何把“变量”变为“增量”,这背后涉及真金白银的投入。针对“谁来投”的问题,合肥交出了国有资本领投、社会资本跟投的答卷。
2008年京东方落户合肥时,政府承诺投资60亿元,并且在京东方增发不成功时兜底全部的90亿元。为了这60亿元,合肥甚至暂停了在建的地铁项目。而国有资本的领投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积极踊跃认购,市场反响非常热烈。最终合肥政府让出部分认购权,仅用了30亿元就带动社会资本145亿元,促成了175亿元的项目落地投产。此后,京东方10.5代线项目利用芯屏产业投资基金直接引入社会资本79.45亿元。这种“以投带引”的方式,不仅推动京东方从一个六千万元规模的企业发展成为市值超千亿元的行业龙头,也让合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合肥的成功就在于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为纽带,由国有资本率先进入投资风险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引导国内上市公司和科创基金等社会资本跟进投资,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合肥国资的领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做的是社会资本规避风险不愿意干,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干的事。它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索取高额回报、谋求企业股权,而是通过“以投带引”,吸引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并带动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落户合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与项目招引、产业培育共融共生、协同发展。
着眼招商引资“怎么投”,促进资本安全有序运转
合肥根据形势变化,采用资本招商的形式,抢抓招商引资新赛道,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也不图“省钱”,但只要是看好的项目,就舍得“投钱”。
2019年蔚来汽车深陷泥潭,新车交付量远低于预期,美股股价更是跌至冰点,濒临退市,与北京、浙江等地的融资合作也未能达成。危难之际,合肥果断出手,联合安徽高新投、国投招行出资70亿元、持有蔚来24.1%的股份,助其逆风翻盘。一年后,蔚来迎来反转,汽车销量和股价双双暴涨,合肥政府不仅收回了投资,还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彰显了“先共渡难关,后共享富贵”的长远谋划。有人说,合肥是运气好、赌对了,实际上“赌”的背后是周密的论证和科学的决策机制。投资蔚来之前,合肥专门组建“四条战线”,分别从企业运营、国家政策、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在确定引入项目后,报人大等部门审议,形成了政府、专家、市场共同参与的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机制,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保障了资金安全。
合肥的成功就在于对于拟投资的企业和项目从不轻易否决,也不轻易上马,而是通过项目团队科学研判能不能干、要怎么干、干成什么样。对于尽职调查的项目,政府设立免责条款以及较高的投资亏损容忍范围,以最大程度激励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合肥政府遵循“引进项目—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让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得到培育的机会,使有限的政府投资基金循环利用,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思变求新,笃行致远。合肥通过资本招商吸引众多优质企业落地,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万亿之城”,对于江苏如何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立足地方产业基础优势,科学确定招引项目。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招商引资,梳理龙头企业、总部机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特别是针对产业链中的短链、断链、细链,精准绘制全省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确定招商引资“招什么”的问题。二是抢占新兴产业发展赛道,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江苏要发挥资本的作用,以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住初创期、成长期企业规模小、资金需求大的投资机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力度,形成区域招商的“马太效应”。三是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江苏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扩大政府投资基金的规模,撬动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社会资本,更好地为“1650”产业体系搭建投融资需求桥梁。四是完善容错纠错体制机制,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清晰界定哪些能为、哪些不能为,破除“可容而不容”的制度藩篱,减轻基层招商人员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审计方面的压力,更好地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避免失职渎职、放任监管、权力寻租等带来的过度容错,防止“不容而容”的现象发生。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金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