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江苏各级团组织以“新农菁英”计划为统揽,大力培育、赋能乡村青年人才,形成“选、育、用、留”闭环培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新农人,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广聚农村英才,确保青年“选得好”。坚持源头发力,各级团组织广泛联系农村青年,培育凝聚了一批扎根农村的青年新农人。建立人才库,储备优质人才。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四类农村青年为重点,分类分层入库,精准提供政策咨询、产销对接、资本对接、金融支持。开展分享活动,广泛宣传引导。各级团组织邀请“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进校园、进企业、进基层,广泛宣讲奋斗乡村的故事,引导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科学设计课程,确保青年“育得好”。遵循科学育人规律,将课程分为理论课程、红色教育和实践学习三个模块,突出培训的政治性、专业性和机制性。聚焦思想引领,突出培训的政治性。邀请省内外马哲、党史、公共管理、思政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提升学员理论素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锻炼,全面提升学员的政治素养。精准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专业性。面向从事粮油作物生产的青年,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讲解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势任务,引导青年农民种好粮;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青年,围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讲解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支持他们更好就业创业;面向农村青年主播,围绕农村电商现状及发展,开展实操指导、流量扶持、平台赋能等帮扶,鼓励他们参与直播助农活动;面向返乡大学生,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开展创业赋能专项培训,解读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帮助他们提升创业信心和能力。加强阵地建设,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团属培训阵地建设,将农村青年人才培训常态化、机制化。目前,已在南通、镇江、泰州3市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学院,系统承接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青马工程”农村班等省级示范培训班,打造专业化师资、系统化课程、特色化实践于一体的“一站式”农村青年培育阵地。
充分发挥所长,确保青年“用得好”。坚持为党育人导向,把培训成果与党的人才工作结合起来,确保用其所长。积极推优荐才,“95后”鲥鱼养殖探路者郑冰清、用脑种地的职业农民贾强等30名青年在团组织培养下成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徐瑶等近百名青年新农人成长为各级团组织兼职团干部,推荐华梦丽、吴俊峰等青年新农人成为高职院校创业导师,南大毕业返乡领办民宿的宜兴青年杨宽、宝应县家庭农场主王雨森等已成长为乡村创业、乡村治理的骨干。强化示范带动,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卞盛洁带动2000多名新农人创业;“全国劳模”、青年职业农民贾强在全省率先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累计推广稻麦优质品种80余万亩;淮安“95后”返乡创业青年陈杰带动2600户农民投入芡实产业,带领车桥镇成为全国最大芡实单体种植基地,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青年新农人联农带农的作用发挥越发显著。
服务创业就业,确保青年“留得住”。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统筹市场、政府和青年力量,最大限度撬动资源赋能乡村发展。注重科技赋能,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组织青年科技专家,成立160支“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采取项目巡诊、讲座交流、市场对接等形式开展科技结对帮扶,帮助高素质青年农民引入新品种、运用新技术,促进增收致富。加强金融赋能,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难题。联合省联社、省农担公司共同推出清单制、易申请、额度高、放贷快的“新农菁英贷”,并联合省农担公司推出担保贷款服务。加大服务保障,解决乡村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实施“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每年招募不少于2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基层一线开展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为鼓励大学毕业生“留下来”,解决志愿者后顾之忧,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创业技能培训、招聘会等帮扶行动,开辟绿色就业通道,将优秀志愿者纳入村(社区)干部队伍管理,为志愿者提供多元“出口”,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实践证明,新时代青年新农人培育,必须跳出单一技能培训的局限,以系统思维构建“选才精准、育才有方、用才得当、留才暖心”的生态闭环,才能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兴农”难题提供可参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建设青年扎根乡村的生态系统。要让青年真正扎根乡村,必须重视软环境建设。如将青年返乡创业纳入县域经济整体规划,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建立青年新农人职业认证体系,提升农业职业的社会地位;打造“高校—企业—乡村”协同育人机制等。只有为青年构建包含职业发展、社会认同和生活归属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让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重塑青年扎根乡村的社会认同。要创新传播载体,通过“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选树、“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等,讲好青年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农人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创意激活乡村的青春担当。更为根本的是,对返乡青年进行身份重构,赋予返乡青年“乡村CEO”“乡村运营师”新身份,增强职业尊严感;创建乡村人才矩阵,育精千名英才、育强万名乡村头雁、育优十万农创客队伍、育成百万现代新农人队伍,让扎根乡村的青年既享有“面子”更有“里子”,真正成为扎根乡村的新农人。
构建青年扎根乡村的立体化支持网络。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政策共融、资源共通、服务共享”的政策集成体系。在金融支持上,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整合农业担保、贴息贷款等工具,破解融资难题。科技赋能方面,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四链融合”集聚区建设,推动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市场拓展中,强化品牌培育与电商赋能,打通产销链路,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农业农村、财政、人社等部门资源,形成“需求清单—政策包—服务链”闭环,让青年新农人安心扎根、创新创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