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劳动者素质提升直接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江苏肩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使命,需加速构建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新农人队伍,为建设农业强省注入人才动能。
江苏新农人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前列
江苏新农人培育工作起步较早,且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新农人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前列。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江苏自2017年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率先构建新农人培育政策框架。2023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2025年推出《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形成覆盖“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新农商”“新农干”五支队伍的全链条培育体系。政策聚焦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关键环节,从搭建培育载体、强化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强化了政策支持力度。
区域探索差异化突破。省内各地立足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培育模式。镇江市推出“新农人八条”将人才认定与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政策挂钩;常州市通过“龙城英才计划”为新农人提供社保补贴和医疗保障;海安市构建“孵化+培训+认定+扶持”培育模式,形成可复制的职业农民培养经验。各地结合产业特色创新政策供给,推动新农人培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整体成效逐步显现。一方面,新农人队伍不断优化。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数据显示,全省新农人呈现年轻化(45岁以下超五成)、高学历化(高中以上学历近八成)特征。另一方面,互助共赢效应初显。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新农人与小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伴随新农人而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
江苏新农人发展仍存在短板弱项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新农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江苏新农人队伍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总量有待提高,结构有待优化。经过多年的培育扶持,我省已经涌现出一批新农人典型代表,如魏巧、鲁曼、王西伟、郑冰清等,但在总量上,新农人占比远低于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例;在结构上,新农人区域分布不平衡,且其中大学生占比仍较低。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为例,在受访的1233位新农人中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占比仅为6.2%,且受访者普遍存在“怕失败”“缺支撑”“前景不明”等顾虑。
培养机制有待健全,培训效果有待提升。现有培育机制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尚未形成全链培育理念。部分地区理念上尚未从培训转化为培育,缺乏创业孵化、金融对接等后续服务,对新农人的长期精准培育缺乏基础数据支撑。二是培训转化实效亟须提高。部分课程体系滞后于实践需求,对乡村运营、技术创新、新产业、新业态等前沿知识的关注度不够,针对具体技能的实操性培训相对不足。
配套支撑有待加强,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一是政策协同机制仍需强化。政策协同存在部门壁垒,财政、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政策衔接不畅,亟须形成有效合力。二是配套保障仍需优化。大多数新农人自有资金有限,仍普遍面临融资和用地等方面难题;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仍无法满足新农人的复合多元化需求。三是社会认知偏差依然存在。社会对新农人职业的认知和认可度依然较低;部分地区对新农人培育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新农人对政策内容了解不全面、不深入。
多措并举厚植江苏新农人培育沃土
新农人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省应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系统思维为新农人培育提供坚实支撑。
加强组织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一是强化党组织引领。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把新农人培育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新农人培育的支撑保障,通过座谈会等形式畅通沟通渠道,把新农人的需求烦恼转化为党组织的服务供给。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社、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围绕新农人培育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协同发力,强化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
践行“大人才观”,优化培育体系。一是打造新农人人才矩阵。坚持量质并重、分类施策,树“头雁”、引“归雁”、培“强雁”、育“雏雁”,分层分类精准开展新农人培育,加快形成“头雁领航、强雁带动、雏雁争鸣、群雁齐追”的“雁阵效应”。引导激励“农二代”运用现代农业新技术返乡创业、子承父业。二是提升培训效能。以更加突出实战技能和创新思维为导向重塑新农人培训体系,实施分层分类、个性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健全新农人培训机构的准入、认定、评价和退出机制。三是坚持全链培育理念。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探索“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制度,推动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赋能、全链式培育,打造涵盖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实训孵化和技术服务等多领域的新农人培育体系。
强化载体建设,建优服务“生态圈”。一是加快完善新农人数据库建设。做好新农人人才、创业、培育等信息归集分类,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通过“新农人画像”“乡村人才图谱”等实现精准培育。二是统筹推进新农人培育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依托片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以及专业合作社等建设一批新农人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对乡村CEO和乡村运营师的招引培育和激励保障,推动不同区域的新农人联动协作、串点连线,鼓励新农人通过合伙人机制参与片区乡村运营。三是构建成长成才“生态圈”。引导各地设立支持新农人的综合服务平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探索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保险,鼓励发展区域性新农人发展联盟,拓宽新农人与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以及资源信息共享、互补合作渠道。
营造社会氛围,增强职业认同。一是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学历、资历等壁垒,让更多新农人获得“真头衔”,配套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政策包。二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选择一批“头雁”“归雁”“强雁”“雏雁”典型代表进行宣传推广,建立新农人传帮带机制。举办新农人技能比武等赛事,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升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三是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完善推广“新农人+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健全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农人联农带农富农先进事迹,让更多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