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维协同”新农人培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丁荣余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进程中,新农人培育已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江苏以培育情怀深、技术精、经营强、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为抓手,破解传统人才与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聚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激活、产业融合和数智应用,推动智能装备、绿色技术、品牌建设等领域的示范升级,形成科技驱动、资本集约、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新范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和美乡村建设,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打造出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标杆。

把握新农人培育的时代价值

通过要素激活、数智赋能和区域协同,新农人培育正成为破解传统农业困局、开辟现代农业新范式的关键,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与创新动力。

新农人培育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动能。培育新农人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其创新实践加速智能装备应用和绿色技术推广,推动农业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场景化示范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实验室成果向田间的高效转化。同时,在培育新农人的过程中,可以以数智化手段重构产业链,依托品牌运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激活土地、数据等要素协同效能,使数智化成为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新农人培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中坚力量。新农人培育过程中,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新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释放集约化效能;以农旅融合开发乡村生态资源,促进城乡价值共生。作为文化传承者,新农人可以通过活化传统技艺、打造乡土IP,赋予农耕文明数字时代新活力,还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构建生产与生态平衡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新农人培育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新农人培育能支撑特色产业集群全链升级:前端优化生产全程,中端强化加工品控,后端拓展电商营销,实现单点突破向全链协同跨越。通过专业化分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形成人才赋能产业升级共同富裕传导链。针对区域差异,实施一地一策培育战略,如苏南侧重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与数字化营销人才,苏北聚焦粮经生产与加工技术骨干,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认清新农人培育的时代挑战

全球数智化浪潮、农业现代化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等时代命题,既赋予新农人新的使命,也对新农人培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全球数智化背景下的系统挑战。数智化正重塑农业生产逻辑,但现有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尚未形成适配性变革。资源整合与协同效能不足。部门间政策衔接不畅,教育、培训与科研资源分散于不同体系,导致重复投入与管理误区;技能培训等工作因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制约技术落地实效。联动机制缺位。数智技术突破传统农业时空限制,但县域层面产业需求、人才培育与支持保障清单尚未动态匹配,培训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不够。效率提升受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共享机制缺失,削弱了数智化技术对人才培育的赋能效果。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质量挑战。新农人培育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教育培训体系仍存在一定问题或困难。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涉农学科设置、专业课程更新滞后于智慧农业、数字营销等新兴领域发展,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导致学生、学员技能结构偏离一线需求。供给与需求脱节。教培内容偏重通用技能灌输,缺乏对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主体的差异化培养,难以满足复合型实践要求。产教融合浅层化。校企合作多停留于短期实习等形式,未建立利益共享的深度协同机制,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供需错配。亟须以需求导向重构教育供给体系,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的现实挑战。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为乡村提供与城市同等的发展机会,但综合环境仍存落差。制度性保障不足。土地流转门槛高、农业信贷抵押范围窄、税收优惠覆盖面有限,制约新农人创新创业活力。社会保障衔接不畅。医疗、教育、民生等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削弱人才扎根意愿。区域发展失衡加剧矛盾。苏南苏北因资源禀赋差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发达地区虹吸效应与欠发达地区引才留才困境并存。需构建育才引才留才闭环机制,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南北人才协作平台,促进要素跨区域跨行业流动。

扛起新农人培育的时代职责

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纵深推进中,新农人培育不仅是人才供给的命题,更是重构农业生产关系、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系统性工程。面对数智化转型、城乡融合与产业升级等多重需求,需以教培育留帮扶三维协同机制为抓手,扛起新农人培育的时代职责,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注入新动能。

务实做好的文章。立足区域产业特点,构建多层分类的精准施教体系,既满足头雁的需求,又满足一线人员的需求;既贯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也贯通理论提升与实践提升;分类培育新农创”“新农匠”“新农商等生产经营者以及新农干”“新农技”“新农服等乡村振兴服务者。针对苏南高效农业、苏中特色种养、苏北粮食主产区的差异化需求,分层设计基础技能普及、产业专精提升、领军创新引领等培育路径。深化涉农学科改革,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智慧农业、数字营销等前沿领域课程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联合体,将产业链需求转化为教学标准,促进教育链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江苏学习在线”等数智化教育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开发虚拟现实、AI诊断等数字化教学场景,实现技术更新与能力提升同步。

用心做好的文章。以扎根乡村为核心,切实解决乡村价值创造与分配机制等关系新农人去留的核心问题,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伸职业空间,通过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业态创造多元化岗位。优化土地、金融、税收政策供给,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创新农业信贷抵押机制,完善风险补偿与收益保障体系。健全职业资格认证与激励机制,将新农人纳入职称评审序列,增强职业尊严与社会认同。实施人才服务乡村专项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投身乡村振兴,构建本土培育+外部引进双轮驱动格局。强化城乡社会保障衔接,提升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依托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培训教育成果转化为学分,增强人才长期扎根乡村的内心意愿和内生动力。

精准做好的文章。强化省级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整合教育、农业、科技等领域资源,破解多头管理难题。完善县域人才服务综合体功能,集成土地流转、技术托管、创业担保等政策工具,形成一站式支持体系。构建南北区域协作平台,推动技术共享与人才互通,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加强数智化赋能,建设省级新农人智慧培育云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精准推送与终身学习网络覆盖。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领域的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地多方联动,将人才培育嵌入农业强省建设实践中,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作者系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乡村人才振兴专委会主任,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张念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