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担负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25-04-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 霞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需要以守正创新激活一池春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文化支撑。近年来,泰州市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取得了有益经验。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

关于守什么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关于创什么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就是以满腔热忱对待文化领域的一切新生事物,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关于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问渠那得清如许,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以守正为创新把准方向、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标识

守正创新是落实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不仅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正是因为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才得以筑牢,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才得以打开。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以惟改革创新者胜的奋斗姿态,不断在实践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守正创新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根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扎根文化这个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才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守正创新是推进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守正创新这一重要指向,明确新时代宣传工作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舆论工作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文艺工作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等。必须坚持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推动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确保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守正创新中铸炼文化之魂一是聚焦学思践悟,打造理论学习高地。抓住关键少数,深化理论学习中心组全闭环机制。覆盖绝大多数,开展为民双解行动,深化理论政策面对面活动,既解思想困惑、又解实际难题。突出青年群体,打造9000泰青春品牌,组织泰有引力,青春有为等活动,更好铸魂育人。二是聚焦明体达用,打造宣传宣讲高地。突出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精准化,组织道理说进你心里理论故事汇,分层分级开展习语共鸣,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三是聚焦体用贯通,打造研究转化高地。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紧扣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新质生产力等开展研究,不断优化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在守正创新中点亮文化之光一是突出百姓主体,润心育人强精神。充分挖掘泰州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的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开展践行三个不相信 干字当头走在前主题宣教活动,使三个不相信成为泰州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特质。二是强化日用熏陶,融入日常润心田。打造百姓日用文明实践品牌,积极开展百姓学堂”“百姓舞台”“百姓艺展”“百姓文明存折等活动,让实践阵地大门常开、活动常新、服务常在。三是注重不觉养成,双向奔赴聚合力。积极探索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转变路径,从干部干、群众看一起干、一起创,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在守正创新中深耕文化之美一是彰显人文三水独特韵味。每年举办梅兰芳艺术节、设立施耐庵文学奖、举办枝叶关情诗书画名家采风活动和作品展,推进以水浒、水墨、水袖为代表的人文三水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传承城乡历史文脉。实施泰州学派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出版《泰州学派研究》等成果,进一步彰显泰州学派时代价值。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兴化草堰港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契机,更好守护文化根与魂。三是畅通文化惠民直达机制。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影下乡等活动,让文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组织艺术家民间采风等活动,建设线上线下展厅,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展览。建好用好坡子街大众读写平台、乐学泰州小程序,让数字赋能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

在守正创新中激扬文化之力一是以创新创意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一批企业入选国家示范基地,泰州早茶”“垛田农民画入选首批省级人文经济典型案例。二是以文旅融合推动出彩出圈梅兰芳故里,海军诞生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建成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10家。邀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华诗词学会名家探访泰州古风新韵,创新跟着诗词游泰州,跟着书画游泰州,助推泰州文旅精彩出圈。三是展现泰州泰美全新城市形象。精心谋划泰州文化品牌国际传播篇章,打造到泰州,泰周到营商环境品牌,连续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做强泰有引力泰州凤冠马拉松热搜流量达2.8亿,让更多人了解泰州、读懂泰州、爱上泰州。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54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袁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