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江苏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开放是苏州工业园区与生俱来的基因。1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开放和创新锚定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定位与目标,着力打造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截至2024年,园区实现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九连冠”,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200家,实际利用外资超420亿美元,其中10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投资189个项目,取得了“累计税收收入1.09万亿元人民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的3个过万亿成绩。
聚焦制度创新,营造全面开放格局
综合改革促进保税区内外协同。作为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承载了参与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使命。苏州工业园综保区立足园区发展使命,突出高端制造和新型贸易功能,积极发展设计研发、检验检测、展览展示、保税维修、融资租赁、国际供应链物流等服务业态,加快推动综合保税区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和监管创新,在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开发面向短期入境人士的移动支付服务工具(Su-Pay)、推出跨境人民币结算、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等政策举措,提高企业跨境收付效率,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上线“保服通”保税服务平台,助力加工贸易企业享受标准化的业务制单功能、系统化的数据校验功能、可追溯的数据存证功能等服务,提升企业业务办理效率及智能化管理水平。全国首创保税货物“司法公证销毁+区块链存证”公证辅助销毁处置模式,帮助保税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保税货物进行销毁处理,既有效防范行政执法风险,又助力于企业降本增效。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苏州自贸片区开发全国首个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区内带动区外、区外支撑区内”的内外协同发展模式,设立20余个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截至2024年底,联动创新区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40余项,其中13项全国复制推广,58项全省复制推广。积极建设“苏数通”数据跨境公共服务平台,编制跨境数据分类管理清单,提升园区企业、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的便利性及安全性。
海关先行持续优化惠企措施。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推出涵盖全链条业务咨询和指导、特殊物品审批流程简化及单位驻地风险评估服务、出入境高风险特殊物品联合监管与转移机制等在内的10条惠企措施,不断提高海关通关便利化水平。为解决生物医药行业进口研发用未注册相关产品时存在难以通关的问题,园区推出具有首创性的“研易达1.0”“研易达2.0”系列制度集成,不断扩大进口研发用未注册相关产品适用范围,并建立进口研发用品“白名单”,简化“白名单”内物品进口通关手续,有效缩短通关时长,切实解决企业研发中的“卡脖子”问题。为解决园区航空物流、海关查验不便等问题,园区海关全国首创“前置货站”,建立机场安检结果互认的一体化监管模式,把园区作为货物进出口的始发港和目的港,将航空安检和海关查验前置到园区,实现企业园区内通关的“一次申报、一次放行、一次查验”,简化企业通关流程,提升企业物流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推出医疗器械差异化合格评定模式、进口危化品“白名单”制度等创新举措,平均压缩海关通关时间95%以上,较大节省企业通关成本。开展园区药品口岸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压缩通关时间50%,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500家。
融通内外资源,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开放共享,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打通创新资源共享渠道,是促进创新合作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2023年8月拉开建设序幕的桑田科学岛肩负着这一使命。该项目定位为“世界级科学岛”,致力打造未来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合作引领区、未来城市示范岛,是苏州工业园区践行开放创新的又一生动实践。回顾多年来的开放共享之路,园区通过布局建设了一批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的科技公共服务开放共享平台,着力提升科技公共服务支撑能级,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大幅缩短科创企业创业期和孵化期。截至2024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800家,入选苏州首批外资企业研究院10家,占比超全市一半,为园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吸引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
筑巢引凤,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禀赋。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中新合作、苏州自贸片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平台叠加的政策优势,在吸引和培育创新人才方面多措并举,实现高端人才加速集聚,为园区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截至2024年底,园区集聚超过1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45家,形成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高层次的科创企业平台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吸引人才总量达52.5万。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6.7万人,人才密度达56.4%。获评上级科技人才总数再创新高,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56人,占全市近30%;入选省级人才计划64项,占全市超30%,其中团队6支,占全市67%;入选姑苏科技领军项目115项,占全市超30%,其中重大创新团队7支,占全市44%,各级人才入选数均稳居全市第一。
飞地经济,构筑园区合作新网络。开放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外开放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更体现在对内开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区域间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推动产能有序梯度转移。其中,政府主导模式下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历经18年前沿探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输血式”单向帮扶到“造血式”南北共建的转变,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并发布全国首个共建园区建设领域地方标准《共建园区建设指南》。企业主导模式下的苏南科技产业园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区位独特、规划一流、开发科学、产业先进、生态优先五大优势;中新苏滁高新区通过承接苏州工业园区先进运营模式,成为省内重要外资项目集聚地、滁州开放合作新高地,同时极大提升了滁州市周边县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区建设的水准。对口援建模式下的苏州—霍尔果斯自贸片区不断加强两地在科技创新、贸易交流、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共同致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构建。本地合作模式下的苏相合作区是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本地化合作,通过打破传统行政边界,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经济开放运营模式,既承接园区优势资源,又背靠相城区赢得的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优势,创新资源整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优化。
锚定新发展格局,打造开放产业体系
中新合作助力开拓全球资源。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首个合作项目,经过30年发展,从最初的联合规划、协同招商、共同开发,到近年来合作创新、投资联动、综合治理等,走出了一条真诚合作、互利共赢之路。截至2024年末,通过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的发展路径,园区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聚了新加坡企业超过400家,累计实际使用新加坡资本超过49亿美元,一大批企业依托中新“国际化走廊”等双向平台主动“走出去”,加快了国际化发展布局。2024年11月,中新两国签署的《关于推进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2024—2033年)》明确指出,要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战略平台,在双向开放和投资贸易、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社会治理、人文交流五大领域深化合作,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在中新合作中持续发挥探路引领作用。在双方签署的《关于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数字贸易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提出要加强两国在跨境数据安全流动、商业和贸易便利化、国际航运信息交换、中新数字贸易集聚区、信息交流与实践分享等5个方面的数字贸易合作。
专业平台服务企业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资源国际化、要素市场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工业园区依托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对接境外经贸合作区、产能合作区,推进对外投资项目库、资金库、信息库的网络平台建设,加强金融保险、专业咨询和法律事务所等机构对接合作,强化全球渠道网,支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打造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尤其在创新金融改革和构建知识产权“防护网”方面,园区从企业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金融开放与服务创新方面,园区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1982家,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达200家;中信保创新业务模式,支持出口企业在B2B跨境电商平台开展线上信用销售业务;苏州银行推出“五个一批”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园区启动了区级高价值专利培育库计划,落地了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境外展会专利纠纷法律费用保险、专利海外布局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联合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等,成为企业勇闯海外市场的坚实后盾。
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作为年度重点工作,而苏州工业园区作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近年来通过打造成果转化平台矩阵、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筑牢高端人才团队支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营造高效协同转化生态、探索成果转化制度创新等,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形成了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大健康等重点产业集群。根据《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二,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3项位列全国第一。在建的中新生命科学园更是瞄准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型机构以及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企业的全球总部、区域业务总部或研发中心,打造互惠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环境激活企业创新基因,园区内依靠“敢创新”成为国产创新药龙头的信达生物就是典型。当地政府在政策、经费、场地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的支持,帮助信达生物从生产仿制药到研发适应症更为广泛的创新药,从填补国内空白到多项成果领先国际水平,从专注肿瘤领域到强势进军重大疾病前沿领域,信达生物在创新之路上完成了“三级跳”。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