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发布时间:2025-04-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胡 敏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一项重大部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纳入全年经济工作部署。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已经成为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能,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绕不过去的一项基础性改革。

理解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内在机理

生产要素是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需的基础投入,也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最初进入人类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土地和资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目前经济学界已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知识、管理、数据乃至企业家精神均纳入生产要素的范畴。这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提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形态,并深刻分析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作用。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学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也详细描述了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与社会产出的基本关系,揭示了生产要素的变化与实现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微观经济主体不只是将生产要素用作投入、创造产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要通过价格发现和市场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以获取最大产出。而选择什么生产要素、选择多少生产要素、如何进行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微观经济主体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遵循市场信号、尊重市场规律,实现要素配置的效率最优和效益的最大化。反映到宏观层面,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更为关键,因为存在市场失灵,要素资源往往会错配,政府就需要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建立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构建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统一市场,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按照这样的逻辑,要素实现市场化配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是市场决定原则市场具有天然的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价格是资源配置的核心信号。要素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形成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和真实价值的要素市场价格,引导要素能够流向高效率领域,实现要素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商品服务价格的市场化决定了市场能否活跃起来,而要素价格市场化则决定了谁能以什么样的要素配置活跃起来,它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一个基石。

其次是公平竞争原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公共产品和制度环境。比如,政府要健全要素市场法律法规,防止市场失灵;要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要素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减少行政对经济的干预,打破市场分割和区域壁垒,推动要素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要素配置和实现各类要素在公平市场环境中自由流动。在开放经济下,还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促进要素参与全球分工体系。

第三是产权保护原则各类生产要素都有物权属性,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要素市场化要求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制度通过将经济活动与财产权利挂钩,能够对微观主体形成稳定激励和市场预期,从而降低要素流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微观主体增强各类要素可持续投入,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力推动经济增长。

第四是制度激励原则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完善制度激励。其他三个原则其实都离不开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制度创新。随着要素内涵的扩展,各类要素配置既有自身运行特点,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制度变迁和制度变革提出新的要求。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与时俱进的过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就是一个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促进的制度变迁过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平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守住风险底线,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现代要素市场体系,最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优化。

破解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突出问题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形成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比较制度优势。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已较为成熟,97%的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市场定价和自主流动,市场经济活力和微观主体创造力得以迸发。

但也要看到,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充分,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生产要素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高效有序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要素向先进生产力有效集聚、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协同配置的能力还不强等。

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存在的问题十分错综复杂,既有宏观管理层面的问题,也有各类要素自身运行的问题;既有经济体制问题,也有社会体制问题;既有要素体制改革积累的老问题,也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伴相生、互相联系。从几个主要生产要素来看,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也有不同。比如,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目前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问题突出,土地产权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土地资源配置偏离市场需求,全国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行政性分割,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同时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资本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长期存在重融资轻投资的结构性矛盾,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还不够完善,多层次市场建设尚不充分;在数据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数据产权界定不清晰,数据定价机制不健全,数据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和数据交易市场培育不足。

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前面所述的四大原则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秩序中体现得不充分。其核心是要素价格市场化决定机制尚没有完全形成,其实质是政府和市场关系没有理顺。政府仍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行政分割扭曲了要素价格,导致要素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不能向微观经营主体传递准确的经济信号、提供恰当的行为激励,进而影响了要素资源在全社会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导致经常性的市场恶性竞争,也表现为现在的内卷式竞争,市场整体的资源配置难以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已成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战略布局,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指明了明确方向。20204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构筑起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四梁八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中,强调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进一步明确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升资源配置水平的过程。破解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各种难题,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程,是新时代赋予的理论命题和实践挑战。

以系统思维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一项具有牵引作用的关键性改革任务,必须聚焦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建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努力推动各领域改革取得突破。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树立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既放得活管得住。要持续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减少对要素价格的行政性干预,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把政府定价严格限定在自然垄断经营、重要公用事业等必要范围内,同时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各地区要找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作用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地区要素资源潜能,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避免搞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力戒内卷式竞争。

加快健全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要分门别类、相互协同地深化各类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统一高效的要素市场体系,切实把有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制度规则立起来,把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掣肘破除掉,坚决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资源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比如,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要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制度,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要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推动区域或行业技术交易机构互联互通,健全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企业主体不是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管理要素十分重视,不仅在七要素中重申了管理要素,而且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强调了弘扬企业家精神,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管理要素和企业家精神对于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越来越重要。各类企业要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使用、管理、保护机制,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