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发展中间品贸易,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的背景下,境外合作园区已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江苏境外园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形成模式创新、产业优化、扎根当地、管理规范的鲜明特色。当前正进一步优化产业功能升级,加强数字化转型,深化国际合作,突出生态节约友好,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江苏智慧。
江苏境外合作园区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近年来,江苏境外投资规模稳步增长,由2020年的57.4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18.1亿美元,年均增长19.8%。境外合作园区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载体,成为江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有力推动境外投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
积极发挥境外园区引领示范作用。江苏境外合作园区平台能级较高,其中国家级“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1家,为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国家级经贸合作区2家,分别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简称“西港特区”)和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省级经贸合作区4家,分别是印尼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印尼吉打邦智能家居产业园和徐工巴西工业园。据统计,7个境外园区占地总面积达1220平方千米,总投资达36.8亿美元,入园企业344家,总产值达74.9亿美元,已给东道国纳税2.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5.1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重点境外园区建设稳中提质。如西港特区累计引入来自中国、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202家,创造约3.2万个就业岗位,其中,2024年园区新增企业28家,特区内企业进出口总额达4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柬埔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7.4%。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以产业及科技合作为重点,启动区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开发,累计签约30多个入园合作项目,首批入园企业已正式投产,由开发建设转入运营管理阶段。
江苏境外合作园区发展与管理特色鲜明
模式创新,创新输出成功经验。江苏境外园区探索实施了“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两种发展模式。在重资产投资运营方面,组建境外园区开发管理公司,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设计、投资谈判到招商引资、建设运营。如中江国际集团发挥主体作用,采取大型招商会、行业推荐会、点对点精准走访等方式多渠道推进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招商引资工作。在轻资产管理输出方面,积极组建境外园区管理服务公司,复制输出园区管理模式,牵头开展运营服务。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派驻海关、商检、税务、治安等职能部门直属办事机构,为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最大化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产业优化,坚持实体经济引领。江苏境外园区以制造业为核心,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并逐步向高附加值产业拓展。在产业集聚方面,初步形成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印尼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定位为农林种植与产品加工,是江苏首家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徐工巴西工业园是中国首个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围绕棉花打造现代化的农工贸园区,是首批国家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在产业升级方面,有序对境外园区实施产业培育与改造行动。如西港特区一期主要布局纺织服装、箱包皮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期建设转向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在新兴领域方面,引导境外园区企业实现更高程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布局。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精细化工以及其他高端制造业;印尼吉打邦智能家居产业园打造智能家居产业的高标准现代化智慧工厂和总部经济商务区。
扎根当地,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江苏境外园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注重与东道国的融合发展。在本土用工方面,打造本土员工队伍,带动当地就业。如西港特区属地县有70%的家庭有劳动力在特区内工作。在人才培育方面,江苏境外园区结合产业布局,开展技能实训与交流活动。印尼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在种植园项目所在村设立学校;西港特区建有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谊理工学院和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两所大学。在改善民生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益项目投入等举措带动当地共同发展。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为当地学校、孤儿院等提供捐助和善款,免费提供工程机协助园区周边地区开展水利和工程建设。
管理规范,园区建设多方支撑有力。多方参与的境外合作园区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在经贸推广层面,助力境外园区项目招商,支持西港特区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在资源整合层面,民营企业成为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主力军,央企合作提升园区发展实力,头部园精选企业入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与中核集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在服务功能层面,各类服务机构和人才积极投身境外合作园区开发建设,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境外园区服务体系。如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管理服务中心、道路管网、定制化厂房、生活服务区均已建成,可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求。
顺应趋势加快江苏境外合作园区发展
产业功能升级,从单一制造向“产城融合”转型。突破传统生产功能,江苏境外园区进一步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拓展高附加值业态,基于区域禀赋和产业链缺口,将研发办公、宿舍配套和商业配套精准结合,如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已吸引部分企业布局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层级。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经验,推动境外园区产业社区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搭建拥有全要素城市功能的产业社区。
数字化转型,智慧管理与跨境联动并进。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江苏境外园区加速数字化赋能。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等“智慧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国内外产业业务联动、数据融合和架构开放。引入跨境电商新兴业态,整合独立站搭建、跨境结算等资源,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带”制造业出海新形态,提升园区国际供应链效率,推进江苏与海外合作共赢新层级。
国际合作深化,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能级。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加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促进境外园区金融服务、电信服务等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探索境外园区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境外园区投资及园区企业出口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及跨境人民币融资服务。强化国际专业资源整合,全球招募龙头企业,引入国际联盟及行业协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与高水平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运营机制。
生态节约友好,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注重生态友好型建设,更好体现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新能源企业成为境外园区重点引资对象,如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推动引入光伏发电降低碳排放。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如西港园区建设雨污分流排放管渠,对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维护周边水源的生态安全,提升产业园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