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挖掘其内蕴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历史文脉,对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一般理解为“终端性文化产业资源和人格化的文化品牌符号”。超级IP作为IP发展新阶段的产物,是国家代表性文化符号,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属性,同时具有形塑价值观念、打造文化共同体的事实功能。当前,我国自主培育的“西游”“三体”“英雄联盟”等本土超级IP均已实现百亿级产业营收,并成功出海成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未来超级IP将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瓜州古渡公园与润扬长江大桥的古今映现 摄影 郝松
长江文化根植于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情怀,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长江流域各地区培育了许多影视IP、文创IP、旅游目的地IP等,形成了以IP为方式保护长江文化资源、传播长江文化品牌的技术路径,IP的价值转化已见成效,市场规模持续跃升,为打造长江文化超级IP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江文化超级IP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符号,将为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动塑造文化品牌。几千年来,长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长江文化传承悠久、气象宏阔、积淀丰厚。自近代开始,长江流域开埠繁荣,文化资源沿江汇聚,孕育了众多新的文化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文旅产业呈蓬勃发展。打造长江文化超级IP是对长江流域代表性文化资源的形象化提炼和人格化塑造,较之一般品牌形象更加生动立体,是“活起来”的品牌。
广泛链接用户社群。超级IP具有跨媒介、跨平台的特性,能将多个IP融合为互动互通的复合式内容矩阵,使小规模、固定圈层的用户群体汇聚成为大规模、破圈层的文化共同体,从而指数级扩大长江文化的传播范围。
提升文旅消费品质。超级IP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和情感连接属性,受众与IP的互联互动将成为未来优质文旅产品的关键性特征,能进一步强化文旅消费中的情感认同和峰值体验。
加强产业联通联动。超级IP具备跨门类、跨区域的产业属性,能激活文旅产业与长江研学、长江航运、文创产品制造、文化装备生产、文化信息服务、城乡规划建设等相关领域的联通联动,从而带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业等协同发展。
长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是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文化富矿。近年来,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战略和政策相继出台,为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历史契机与科学指引。打造长江文化超级IP,需要用好长江文化资源,擦亮长江文化品牌,做强长江文化产业,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推动多元主体聚能。强化行政主体的领导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政府在打造超级IP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价值引领、战略规划、市场监管等功能,确保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成为超级IP的价值主线。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建立健全推动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各地文旅企业快速成长,形成打造超级IP的产业格局。激活关联主体的创造力,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民间组织、市民和游客等多主体创建和关注超级IP的积极性。
强化产业协同发展。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市场环境,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推动产业要素差异化布局与互补性流动,打造“超级IP+”产业形态,促进产业融合,推进区域合作。坚持市场导向,为非公有资本进入文旅产业提供支持,发挥外资文旅企业和成熟项目的“陪练”作用,构建成熟健康的产业生态,提高相关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制度供给,完善市场调控手段,研究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建立市场收益模型,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在超级IP产业链结构布局中的比重。制定出台支持长江文化超级IP研发、培育、运营、增值、扩链的一揽子政策。
建强专业人才队伍。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内涵,推动超级IP研发的体系建设,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超级IP的整体设计,提升超级IP的品牌价值。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适时推出超级IP研发、培育、运营专门人才的引进、评价、管理制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产业发展问题导向,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探索政策引导、项目主导下的政企、校企合作,搭建长江文化超级IP专业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平台,健全专业人才链。
注重文化故事挖掘。好故事是打造长江文化超级IP的灵魂。要提升讲故事的能力,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掘故事要素,创新讲述方式,用故事赓续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中华文化之“道”、中国发展之“道”贯穿于超级IP的内容生产中。推进长江文化大数据母库建设,推动长江文化基因库、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库、长江故事数据库上线,开放数据资源的商业转化,促进文化区块链对故事资源的价值保护与交易保障。创新故事应用,增强对文化资源的故事化开发,推动故事要素融入文旅消费场景,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以故事认同实现价值共创。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更好地传播长江文化超级IP,需要兼顾地方性与全球性、标识性与实用性,使超级IP既能融入地方,赋能美好生活,又能走向世界,凝聚文化认同。要提升超级IP的曝光率和表现力,充分发挥数字化、影像化、模型化、交互化的技术优势,丰富视觉标识,推动超级IP形象融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超级IP传播矩阵,以品牌意识为主导,依托在场媒介、数字媒介、实物媒介,推动全方位、多模态、国际化的传播体系建设。以超级IP为枢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搭建服务业全链条,开发集社交、出行、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端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分别系长江文化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