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江苏锚定数实融合强省建设,抢占数字经济关键赛道,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11.4%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7.9,连续9年全国第一;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等系列重点指标均全国领先。
支撑数实融合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制定了涵盖数字经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如《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体系化设计、系统性布局数字经济。各地也积极响应,探索数实融合的地方路径。徐州率先出台《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围绕基础设施、数字化等内容,提出27条支持政策;苏州制定《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2023年实施方案》,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通过实施十二大行动,打造企业广泛参与、要素支撑有力、平台赋能强劲、服务范围广泛、基础设施完备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
推动数实融合繁荣的基础日益夯实。数据要素市场已初步搭建完成,形成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字经济、制作数据产业图谱的基础格局。根据《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报告(2024)》,江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三。政产学研合作方面,鼓励支持高校院所开设和数字经济有关的专业,多个地市与高校院所组建了政产学研全周期服务的“技术转移创新服务联合体”。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构建“2+N+X”算力网络梯次多元布局,加快推动省内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持续增强算力对创新应用的支撑。2024年发布的《江苏省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全省在用算力规模达到18EFLOPS,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超过59万架。数据要素市场方面,大力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健全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安全治理规范等,并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数据商,支持各类主体合规参与数据开发利用,繁荣数据生态。
展现数实融合质效的成果加速涌现。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截至2024年,全省有国家数字领航企业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2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4年5G工厂名录》中,江苏有113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创建国家级双跨平台5个,累计带动超过4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5.6万个,2.9万余家企业完成改造项目约3.4万个。支持重点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做出样本和示范,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智能制造车间,加快星级上云企业建设,推广工业APP和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
壮大数实融合动能的生态逐步形成。产业图谱上,围绕“1650”产业体系,编制发布集成电路、化工、服装等12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和标准规范,共梳理99个关键环节、251个重点场景、101个企业案例,为广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线图。平台基础上,实施“一链一平台”工程,全面加快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28.95万座,乡镇以上全部实现5G网络覆盖。资金支持上,省财政每年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各市县约40亿元协同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助;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安排27.9亿元,支持“智改数转网联”重点建设项目。试验场景上,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已为100余家单位提供试验验证服务,积极赋能长三角一体化网络设施等新兴应用场景,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虽然江苏数实融合强省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数实融合的愿景形态相比,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如政策供给还不够充分、技术主体实力还需加强、平台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攻关成果有待进一步显现等。为此,需要从共性技术供给,融通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力,促进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节等要素有效衔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切实提高数字产业的突破力、竞争力。
做强数字经济的平台和主体。发挥好省级以上数字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创建更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形成多层次高效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可靠技术底座。提升数字经济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头部企业,集聚更多有潜力的初创期团队,激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投身数字经济创新活动,构建“热带雨林”式的数字创新生态。
注重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前沿领域的战略研究布局和技术融通创新,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运用“揭榜挂帅”等工作机制,持续推进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关键基础软件等领域创新,加快突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和硬核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底层软硬件平台和开源社区,实现关键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夯实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基础。
促进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优化迭代。把握数字创新以需求为牵引、在迭代中演进的特点,建立数字技术“政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畅通数字技术转化渠道,发挥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功能,推动区块链、车联网、IPv6等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争取更多国家级的数字创新应用试点,让创新成果尽快投入产业化实践、经受市场化检验,打造具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数字创新成果。
不拘一格引育数字创新人才。针对数字人才短缺等实际情况,实施“英才名匠”培育工程,主动链接高等教育,持续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定向培育,制定数字经济“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建立数字化转型专家库和“数字工匠”培育库,组建跨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项目团队,形成新型政产学研金创新联合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数字化转型人才,使全省数字人才供给与数字创新需求更好匹配。
开展数字经济创新水平评估。联合省产业研究机构,结合《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开展数字创新相关评估工作,把握区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态势,梳理掌握数字创新方面的优势领域、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为加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促进重要领域数字化转型等提供决策参考,更精准地培育锻造数字创新竞争力,把江苏打造成为细分领域优、整体水平好的数字创新高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