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近年来,宿迁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为主攻目标,积极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
数字赋能、精准画像,推动产学研对接更高效
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理念,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聚焦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和激光光电、膜材料等15条重点产业链培育,集成各类创新要素、人才资源、产业信息,开发宿迁产业大脑创新服务平台,为产业链开展精准产学研对接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数超4000个。
以“数据智囊”服务产业链实现精准决策。广泛收集和订阅产业链行业动态、行业报告、投融资咨询等各类资源,打造产业数据的“工具箱”。密切关注宿迁产业链中需加强、补充和延伸的产品和技术,专项开展研究,建设产业研究的“桥头堡”。组建重点产业链创新服务团队,通过对专利、标准、论文等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展产业链全景式的研究分析,打造产业决策的“参谋部”。截至目前,平台集成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超180TB。
以“数据图谱”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指引。基于宿迁产业链发展状况,依托平台大数据资源,绘制全链条产业图谱,跟踪与监测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实时推送重点企业的投资信息。聚焦细分领域,挖掘产业链核心技术、重点产品与关键零部件信息,定位技术源头供给方和科技成果拥有方,研制创新图谱。平台共筛选出产业链重点企业超2000家、重大项目超200个、园区载体近50个。
以“数据清单”支持产业链培育壮大。围绕产业链培育重点形成清单,用清单化推动培育工作落地落实。从基本信息、专利成果、科研项目等多维度数据提炼企业发展清单;从重点高校、研究成果、专家团队、技术方向等维度提炼科研团队清单;基于产业链重要节点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等数据,分析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提炼科技成果清单;瞄准产业链关键节点,挖掘相关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按照层级、类型、依托单位等情况输出创新载体清单。已梳理企业清单超20万个、科研团队清单2万个、高校院所清单1500多家、创新载体清单超100个。
市场导向、人才为先,促进产学研配置更精准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省人才协同发展改革示范区建设,突出“人才+产业”“人才+项目”“人才+团队”导向,吸引更多人才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落户宿迁,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成果“落地生金”。
高端智力助力实现技术突破。立足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采用定向组织、单位配套、直接立项的方式,面向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单位,在市科技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置“博士科研启动专项”,累计支持83名青年博士全职来宿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发挥高校科研人员的智力优势,聘任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把实验室建在企业、把科研团队带入企业、把成果转化在企业。累计从全国200余所高校院所选聘970名“科技副总”。在高层次人才助力下,新型储能系统、膜材料高柔性与高变形恢复性技术、手性药物绿色制备技术、超大型航空航天复杂构件成型制造等一批新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实现进口替代。
政校企合作无障碍转化成果。以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为结合点,创新采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匹配高校专业导师和研究生联合进企开展技术研发,减少科技成果转化沟通环节,政府搭台服务企业与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现校企“订单式”对接需求、校地“无障碍”转化成果、政企“互补式”吸引人才,加速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等3家高校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江苏金水公司与江苏海洋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开展深度合作。
以赛引才实现双向奔赴。聚焦长三角、西安、武汉等科技资源富集的重点区域,举办特色城市赛、地方赛、产业赛,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招引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的人才科技项目,推动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迁宿迁”。2020年度招引落户的人才科技项目米格新材料,由高层次人才团队全职或兼职加盟,成立两年多时间入选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024年再度蝉联。2024年,全市人才科技项目新签约441个,新开工413个,新竣工298个、完成投资超300亿元,39个双创大赛项目在宿迁落地。
倾心投入、恪尽职守,确保产学研服务更周到
坚持服务至上,多措并举支持合作成果早推动、快转化、见实效,以项目孵化需求为导向,建立覆盖产学研深度合作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政策体系,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以《宿迁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4—2026年)》为引领,辅以传统产业焕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三年行动方案,形成系统的“1+3”政策文件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构建宿迁科技创新的特色优势。通过综合运用科技计划项目、企业科技攻关引导资金,采用“揭榜挂帅”、院企联合攻关等项目组织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2024年转化高科技成果项目315项。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聚焦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发展壮大问题,设立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政府基金投早投小引导作用,拓宽科技企业融资通道。积极引入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解决企业扩大产能资金短缺问题,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8笔,金额达33.5亿元。探索“拨投结合”双轨制加快项目孵化进程,以“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方式,设立省市联合科技攻关引导资金首批2000万元,支持18个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1亿元。
用心用情做好“帮服辅”文章。聚焦各地产业特色,帮助合作项目找合适的落地园区,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发挥“店小二”精神,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做足“细功夫”、下好“精准棋”,推动项目实现“闭环服务”。积极培育发展技术经理人队伍,组织人员参加创业导师及技术经理人等各项专业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人才支撑。目前,全市已有50余人获得技术经理人证书,年登记技术合同数超2000项;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项,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800多项。
(作者系宿迁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