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泰兴市姚王街道积极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联动发展”工作模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牧笛横吹夕阳下,小篓背身满载歌”的幸福图景更好照进现实。
以“片区化”促“品牌化”,点面结合让特色产业“响当当”
姚王街道地处泰兴东郊的城乡接合部,毗邻主城区,334省道、宁通高速穿境而过。街道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主体部分划分为两大片区,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以品牌化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北片区深耕传统产业,让“高产值”催生“高价值”。姚王街道原先是传统的农业大镇,拥有4万多亩耕地,农业产量位居全市前列。近年来,街道依托特有的高沙土质和长江活水资源优势,投入8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现代渔业园区,利用10余年时间从无到有孵化“江沙蟹”品牌,形成蟹苗培育、成蟹养殖、蟹制品加工、蟹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集科普、垂钓、品鉴于一体的“江沙蟹”文化产业体验基地,连续多年举办“江沙蟹”美食活动,推动江沙蟹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如今,螃蟹养殖规模逾1.5万亩、周边辐射1.1万亩,年产值突破2.5亿元。
南片区聚焦新兴业态,让“中转站”变成“终点站”。聚焦绿色、康养、休闲等新兴消费需求,依托南片区丰富自然资源构建“15分钟城市周边生态旅游圈”,打造2355亩东郊森林生态涵养区,建设森林迎宾区、湿地景林区、林海生镜区、缤纷花林区和千荡育林区等开放式生态景观,让市民沉浸感受诗意栖息的美好家园。积极发展生态露营、绿色康养、农耕娱乐等新业态,形成森沐野奢露营基地、亲子萌宠乐园、研学体验乐园等一批特色休闲项目,吸引游客观光旅游。
既“激内力”又“借外力”,内外兼修让发展成果“沉甸甸”
20多年前,以泰星、泰隆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企业异军突起,远近闻名的“减速机”助力姚王跑出发展“加速度”。而今,姚王紧跟时代步伐、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强劲发展势头下,如何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街道近年来思考最多的一大课题。
守护山水让乡愁“留下来”。充分尊重村庄肌理,一体推进15个村庄规划编制,不断优化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打造果蔬采摘基地、休闲运动基地等一批“小而美”的乡村新空间。实施“庄台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对45个自然庄台实行ABCD分类分档管理,通过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比等提升长效管护水平,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个、美丽宜居示范庄台5个。
赓续文脉让脑袋“富起来”。积极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共融共生,编撰《姚王街道志》,建设桑木、石桥村史馆,用文字、图片与视频记录乡村巨变、展示乡风民俗、增进文化认同。创建“姚姚一起”工作品牌,打造移风易俗“四园共建”示范庄台、“田心农场”,潜移默化滋养乡土情怀。开展“文明微风”系列活动,建立26支涵盖2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用凡人善举营造文明新风。
挖潜借力让口袋“鼓起来”。结对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村企联建项目48个。成立强村公司9家,将服务对象和范围向园区、企业、项目延伸。实施创业富民“5678”工程,打造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六小”创业项目485个、培育“七色”创业主体438个,带动创业就业3200多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三年增长29.8%,18个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50万元以上。
从“要为民”到“姚为民”,形神兼备让幸福生活“美滋滋”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姚王街道以打造“姚为民”工作品牌为牵引,千方百计做好乡村振兴“人”的文章,让“要为民”的工作理念转化为党员干部“姚为民”的行动自觉。
“邻里姚相应”夯实基层基础。安排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深度挂钩,开展阵地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合理引导城区资源向农村倾斜,形成“一居多村”共同联动的区域化工作格局。如丹霞社区和姚岱村建立“共融乡土人才库”,推行“轮值制”开展环境整治互查互改;兴泰社区以城东菜场为平台,面向东林村、新星村实行“订单农业”,推动供需两端精准对接。
“佤家积分制”引领乡风民风。泰兴方言将“我”发音成“佤”。街道顺势而为推出“佤家文明存折”,创新积分制管理赋能乡风文明建设。自2022年11月以来,以王庄村为试点,推行“一张积分存折、六类管理细则、三个阶段评议、五项资金保障”的积分银行“1635”工作法,建立“宣传发动—入户打分—积分兑换—年度评比—项目成效”操作流程,让乡村建设由“单向付出”变为“双向奔赴”。截至目前,该村积分银行参与率达93.7%,兑换奖励金额13.92万元,近两年为王庄节省治理费用60余万元。
“姚理工作室”推动精治善治。“凡事讲究一个‘理’字”,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建立街道综合指挥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双中心”,以23个基础网格为依托,整合“百姓名嘴”宣讲员、人民调解员和村民议事会三支队伍,分层分类举办“雅声远姚”“融兴大讲堂”等品牌活动,2024年开展“讲理”活动64场、化解问题矛盾19件,有效为党员干部群众解思想之渴、明实践之惑。
探究姚王街道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够洞悉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律,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是聚焦“点”与“面”,坚持系统性提升。城乡在资源、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都有区别,必须找准结合点,以点带面实现系统提升。姚王街道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系统思维,以“多点尝试”推动“全面开花”。
二是聚焦“稳”与“进”,推进全链条建设。乡村振兴必须稳扎稳打,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绿色底色足、联农带农紧、发展质量高的农业全产业链。从“江沙蟹”全产业链布局,到农文旅融合全业态休闲旅游项目,再到“订单农业”,都是街道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有益尝试。
三是聚焦“量”与“质”,激发主人翁意识。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惠民利民,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姚王街道提出打造“姚为民”工作品牌,目的就在于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城乡融合的受益者。
四是聚焦“破”与“立”,突出协同化发展。姚王街道向内鼓励城市社区与农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协同实施空间治理;对外强化与周边镇街特别是开发园区的协同联动,通过嫁接资源、引入“外援”等方式谋求发展,有效拓宽发展路径,增强发展力度。
(作者分别系泰兴市高新区、姚王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王街道办事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