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水平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1-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田 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25三农工作进行部署,也要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江苏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更高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同频共振,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进一步夯实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根基。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多重意义

四化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必由之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不同,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必然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薄弱环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必须要统筹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道路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有利于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有利于提升乡村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步伐。

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三农工作寄予厚望,2014年明确要求江苏带好头、领好向,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需要更高水平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江苏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下乡,积极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省宁锡常接合片区获批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五个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有益经验。

县域经济发展多点开花亮点频现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关键一环。在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前十名江苏占6席,前百名江苏占24席,总数居各省之首,尤其是江苏县域经济更加聚焦于实体经济,这一优势为更高水平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2023年江苏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9000亿元,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7.6%的蔬菜、3.4%的肉类、6.6%的禽蛋和7.3%的水产品,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总量平衡、口粮自给。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总体水平达到6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和20个百分点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2%,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超50%,位居全国前列。

城乡共富水平差距较小省份之一江苏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是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农村居民收入连续增长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由2012年的2.371缩小至2.071,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50万元,村集体经济带富、致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的水、电、气、路、网络等与城镇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县级农村物流中心覆盖率、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实现三个100%”

更高水平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以系统思维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找准城乡功能共存、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结合点,形成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二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的科学性和全局协同性,推动形成城乡互补互促互利互融、共建共享共荣的发展共同体。三是总结提炼苏南地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做法,赋予苏南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市场化改革、开放型经济、创新驱动、城乡融合为特征的新时代苏南模式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一是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上下游企业配套衔接的产业集群;强化城乡产业协同,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二是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维度加快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强化中心镇、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让公共服务做到设施选址可达、服务内容可用、服务成本可负担、服务质量可接受以及服务模式可适应。三是完善苏南苏北发展帮扶合作。以产业链思维推动苏南苏北产业转移,强化教育医疗、科教人才、村集体经济等领域帮扶。

强化片区化全要素统筹推进的理念一是推动片区组团发展。紧扣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发展思路,提升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治理、改革创新等协同联动水平,每年重点推进若干片区建设。建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点项目库,推动片区建设任务清单化、项目化管理。二是强化全要素统筹推进。因地制宜抓好不同类型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以城乡产业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和医疗卫生共同体等发展共同体形式跨区域统筹提升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三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好美丽生态和美丽经济,注重以文化为纽带,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用乡村运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强化乡村运营的顶层设计。制定村庄经营导则,规范完善运营商招募标准和流程,保护村民参与和决策权利,构建乡村运营闭环系统。建立考核奖励办法,在运营机制的设计上奖励后置。实施专家问诊制度,开具问诊单提出专业意见。二是加快构建村集体提供资源、市场负责运营、政府制定规则、能人贡献智慧、村民凝聚力量、改革激发动力的乡村运营机制。三是营造乡村运营良好环境。建立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村民等多方的利益共享机制,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协调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包括乡村的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组织环境,切实降低乡村运营团队嵌入乡村的成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责任编辑:张念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