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5-05-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石 萍 曹民生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事关国家民族未来。202411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江苏作为教育强省,系统把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点部署,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稳步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

政府统筹:政策引领,搭建协同育人主体框架

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将其纳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一系列统筹政策,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在育人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政策制定上,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制定宏观规划,明确江苏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教育、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江苏省市县三级党委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纳入常委会工作要点,省及13个设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会,省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组与省妇联党组协同联动,共同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调研。20196月,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施行。2022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同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教育促进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为巩固拓展执法检查成效,16个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建立重点任务清单制,扎实做好执法检查后半篇文章。

2022年,省教育厅出台《江苏省家校(园)共育数字化工作方案(试行)》,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展家校(园)共育数字化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教师、家长和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2024年,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将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列为江苏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15项重点任务之一。20253月,省教育厅出台《江苏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指引了新方向。

学校主导:创新实践,筑牢协同育人主要阵地

江苏省高度重视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江苏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深入开展双减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0233月,江苏省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全面启动,全省中小学每2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20238月,江苏省教育厅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各校聚焦重点环节,加强整体谋划,提升心育教研水平,充实心育教学资源,联合家、社全面实施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着力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2024年,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全省小学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础上,充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1小时,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提升,近视率、肥胖率降低。

双减政策背景下,江苏校内减负增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同步发力,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以加强,课程更有活力,服务更有温度。江苏学生课后服务参与比例稳定在94%以上。全省中小学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230万名青少年参与全省中小学生实验操作大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科技类社团数量比双减前增加51.76%,学生参与科技类社团的时长增加97.6%

家庭教育:积极赋能,夯实协同育人内在基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为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水平,江苏省教育厅2022年制定了《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家长学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倡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截至目前,江苏省各级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到100%,网上家长学校100%覆盖,有效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常州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指导家长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征个性化制定家庭劳动课表。全市构建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政府统筹推动、社会协同支持的劳动教育格局,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唯一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区,先后获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2项。

南京市建邺区在全省首创家长学校教学研究室,编写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教学指导材料《〈家长必读〉教学建议》(全七册),创新打造以妈妈学堂”“爸爸课堂”“祖辈讲堂为主体的三堂教’”品牌。2024年,建邺区各家长学校共举办1362场专题培训,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类358场、双减培训类213场、家教知识类606场、劳动教育类185场等多样化主题。

社会支持:多元共建,拓展协同育人联合效应

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省妇联联合高校开发儿童发展、父母担当、祖辈支持家庭教育三道课程,线上依托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江苏省教育厅名师空中课堂、妇联系统融媒体矩阵等进行传播推广,线下开展家庭教育三道课程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等,近百万家庭从中受益。

不断优化省级家庭教育研究会成员结构,有序充实家校社协同专家力量,江苏吸纳近2万名教师、网格员、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等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面向家庭提供公益性宣讲,当好家校社共育的好帮手、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通过警校合作机制,实现联防、联管、联育三联效应,确保校园安全,《警校三联:共筑安全紫琅校园》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方式、探索家校社合作育人新途径上不断尝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育人模式。

(作者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