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政务服务持续优化

发布时间:2025-05-2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金 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政务服务全链条,形成智能感知精准服务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截至20253月,全国政务服务平台智能服务覆盖率突破95%,累计减少群众跑动次数38亿次,节省行政成本超1200亿元。多地政务服务系统接入DeepSeek大模型,紧抓契机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人工智能+政务场景的创新探索

在服务应用方面:北京市京心办平台集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日均处理群众咨询超15万件次,复杂诉求解决率达91%。审批中台的智能化改造更显成效,深圳市秒批系统通过打通12个部门数据库,实现高校毕业生落户零材料提交、5分钟办结2024年累计服务28万人次。浙江省浙里办平台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风险动态评估,2024年预警高风险企业1.7万家,避免经济损失超80亿元。宁安晴是一款垂直领域应急管理政务大模型,深度融合南京应急管理“181”平台及20余万件法规标准、应急预案、事故案例、条规术语解释等海量数据,构建数据智能中枢+行业智库引擎双核体系,打造风险耦合辨识、执法精准高效、处置快速联动的智能化治理模式。20252月,该模型被纳入《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并获工信部列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示范方向。

在服务场景方面:上海市一网通办智能客服系统采用多轮对话技术,实现政策咨询准确率92%,累计减少窗口排队时长50万小时。广州市天河区打造的“AI政务专员,通过知识图谱关联惠企政策2.1万条,2024年精准推送政策信息23万次,帮助中小微企业申领补贴12亿元。天津市津心办平台创新长者模式,采用语音导航、大字体界面设计,使60岁以上用户使用率提升至65%,日均服务老年群体超3万人次。20253月,南京市数据局推出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涉企数字人客服,集成自然语言处理与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构建动态知识库,实现多模态交互。该客服支持中英双语,日均处理咨询量超10万次,准确率92%,人工客服转接率下降60%。通过我的南京宁企通”APP,企业可一键提交诉求,市区两级305名专员协同处理,工单闭环率超98%。该项目被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公室列为全国政务服务智能化十佳案例,并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服务标杆推广。

技术治理浪潮下的多重思考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出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模式创新。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满足新时代政府效能建设日益增长的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站在数字化转型的临界点,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效率革命,更需保持清醒:政务AI的终极目标不是建造机器政府,而是以技术为杠杆,撬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跃升,在这条道路上,如何平衡创新与规范、效率与公平、智能与温度,将是长期考验。

算法决策与行政责任的边界重构人工智能介入行政审核引发权责界定难题。2024年某省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因算法模型未识别特殊地质条件导致误判,造成项目延期损失超2000万元。此类案例显露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人工智能决策的规制空白,亟须建立算法备案过程留痕人工决策机制。特别是在环保、食品药品、行政审批等高风险领域,保留人工终审核验机制仍是必要的,以进一步确保行政决策的法定权威和安全边界。

数据安全面临穿透性风险政务数据共享与安全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密码管理局监测显示,2024年政务云平台遭受APT攻击次数同比增长85%,其中生物特征数据泄露风险等级达橙色预警。建议试点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联邦学习模式(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对公民身份证号、人脸信息等敏感数据实行分级熔断机制,建立数据流动的安全气囊

数字鸿沟的裂变式扩大智能技术普及加剧服务获取不平等。西部农村地区政务自助终端覆盖率仅为35%60岁以上群体主动使用智能服务的比例不足28%。需在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改革中,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窗口,设立银发服务专员,提升服务适老化水平。

一体化思维赋能智慧政务优化升级

人工智能重塑政务服务的核心,在于构建智能体与人工互馈共补的服务生态。需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用户体验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线上智能系统通过智能预审、材料核验、数据共享、政策精准推送,财政奖补免申即享等标准化服务释放效率势能;线下智能服务则聚焦智能一体化办件、智能自助办理、特殊群体需求响应、数字机器人等人性化场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流程优化、知识检索、政策拆解、智能客服、代办服务、综合窗口办件等环节释放治理柔性。简单来说,要打破技术替代论的零和思维,实现普惠性与精准性的动态平衡。

数据融合驱动服务流程再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部门协同。2024年,浙江省通过政务中台整合12个部门76类证照数据,将企业开办手续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完成,政务服务网办率达92.7%。这一成效得益于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闭环机制设计:线上申请通过智能分发至多部门并联审批,线下窗口借助数据驾驶舱实时核查信息,形成申请审批反馈全链条贯通。数据融合不仅是技术对接,更需重构业务逻辑,例如杭州打造勘察智护系统,将数字孪生技术接入全市工程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全域全时动态监测并生成风险预警。技术赋能需兼顾效率与温度。北京海淀政务服务中心通过30台智能终端处理72%的简单事项,而保留的12个综合窗口专攻复杂业务,如企业材料预审及老年人扫码指导,使平均等待时间降至8分钟,满意度达98.6%

标准化与动态优化双轨并进长效机制的建立需以标准固化成果,以反馈驱动迭代。上海一网通办制定146项服务标准清单,确保线上线下同质体验,并通过办不成事窗口收集12万条用户评价,针对性优化18项高频事项。山东省依托齐鲁一表通系统,统一基层填报模板,减少30%冗余报表,同时建立政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通过备案审查与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建设方向。江西赣服通平台在升级过程中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将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拆解为189个标准化子流程,使办理时长平均缩短60%。标准化建设与数据驱动的持续优化,构成智慧政务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

一体化思维赋能智慧政务优化升级,并非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数据贯通、场景适配与机制创新,实现政务服务从物理整合化学融合的质变。

(作者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南京市委员会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