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在人口结构转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投资于人”通过资金投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就业、健康、权益等多维度的政策协同,破解民生难题,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重视并发挥“投资于人”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与“投资于物”结合起来,更大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就业优先、提高居民收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多渠道就业为核心抓手,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引导和资源倾斜,解决就业总量与结构矛盾。把“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等,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升。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发挥中小微企业的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同时,通过就业增收与消费激励的联动,“投资于人”不仅让居民“钱袋子”鼓起来,也让市场“活起来”,畅通就业、收入、消费循环。
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把握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作为“投资于人”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本支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为居民提供更公平、可及的健康保障和发展环境,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不仅可减轻民生负担,降低返贫致贫风险,巩固共同富裕的底线,还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构建更加完善的权益保障体系,激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权益保障作为“投资于人”的重要支撑,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社会保障、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居民对未来的预期,让居民“敢消费、愿投资、能创业”,增强人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的信心,为共同富裕注入内生动力。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则为困难群体织密了“安全网”。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不仅可缓解居民对养老、医疗等的担忧,更能让居民敢于将更多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形成“保障—信心—消费”的正向循环。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使居民消费意愿不断提升,进而带动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形成经济循环的“乘数效应”。
“投资于人”,关键是要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点在为人民群众勤劳创新致富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使“物”的投资直接服务于“人”的发展需求。
更大力度扩大就业,让劳动创造与人的发展需求相衔接。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搭建就业服务新平台,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出台专门的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推动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全力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重视如“适老”“适青”“适新”等消费新需求,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等消费新业态,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消费新场景带来的新供给、新就业、新岗位机会。三是推动就业结构向高技术化、服务化、数字化、区域融合化方向演进,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推动实施技能人才起点薪酬制度,促使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打造高品质生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点。一是深化医疗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银发经济与健康消费双引擎。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商业保险与医保支付系统对接;强化消费激励政策,对健康管理服务、养老护理服务、企业适老化改造、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给予增值税减免等。二是构建“生育—托育—教育”全链条支持体系,释放人口质量红利与消费潜力。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全面实施“育儿补贴+托育券”政策。推进教育资源“提质扩面”,积极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和扩大高中学位供给政策,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推动“好房子”建设与居住消费升级。推动保障性住房重点覆盖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鼓励开发绿色、智能等高品质住宅,激活住房消费链条,支持居民“以旧换新”和适老化改造,带动装修、家电、智能家居等关联消费。
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一是以教育提质赋能个体技能升级,以健康保障提升个体劳动效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跨学科实践能力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技能培训”动态对接机制。在终身教育层面,建立具有“教育—就业—再教育”闭环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建立“职业病预防—康复支持”健康管理机制,降低因健康问题导致的劳动效率损失。二是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造潜能,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构建“刚性+柔性”引才机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影响人才流动的制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运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让发明者、创新者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三是畅通“消费—投资—创新”互动链条,激活个体活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引导投资重心转向人力资本和创新基础设施,争取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字经济实验室等建设,设立“人才成长基金”,形成“投资于人—提升技能—创新产出—消费升级”的正向循环。四是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加大文化消费补贴力度,提高投放精准度。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目的地,投资公共项目,升级服务设施,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既服务旅游消费者,也惠及本地居民,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