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忠:践行科学发展观 携手共建新绵竹

关于做好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09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之重、难度之高也是史无前例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灾后恢复重建。绵竹市国土面积1245平方公里,“六山一水三分田”,总人口51万人,2007年综合经济实力居四川省第4位。地震使绵竹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是极重灾区之一。全市遇难11117人,受伤37209人,失踪256人,90%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设施均遭严重损毁,全市564家工业企业中倒塌450多户,东方汽轮机厂、剑南春集团、龙蟒集团等龙头企业遭到重创,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多亿元。

  为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亲赴绵竹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广泛听取当地干群的意见,共商恢复重建大计,明确了对口支援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援建机制,要求集全省之力,支持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梁保华书记提出的“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携手共建绵竹美好新家园”已深入人心,成为江苏省援建人员的行动指南。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恢复重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六有”(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精心组织实施群众安居、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智力支持等“六大工程”,迅速开展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援建工作中,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规划为龙头

  科学重建,规划先行。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绵竹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将其作为恢复重建的前提和“龙头”来抓,及时选派120名规划设计专家赴绵竹调研,用了近50天时间完成编制绵竹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近期建设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成为四川省重灾区首批通过专家评审的县、镇(乡)级规划方案。规划较好地贯彻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借鉴日本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遵循“以灾区群众需求为本”的规划理念。规划编制人员深入绵竹乡镇、村庄,直接了解群众意愿,针对群众需要设计方案,并先后四次征求绵竹市、各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二是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绵竹地处川西山区。规划设计人员认真研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考虑灾害和潜在灾害威胁,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居民点和沿山旅游项目有针对性地避让和预防灾害。市区近期建设规划、各乡镇总体规划中均配有一张地震、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三是统一标准,厉行节约。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国家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严把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确保重建工程优质。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成最牢固、最安全、群众最放心的建筑,成为公共避难场所。同时,不随意提高标准、不盲目攀比、不铺张浪费。尽量维修加固原有建筑和设施,尽量统建共用设施和用房。规划建设城镇、村庄和产业集聚区,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四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绵竹长远发展,适度超前考虑恢复重建项目,并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避开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景点、水源地保护以及震后形成的有保护价值的新景观,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建筑。注重把农民居住和生产用地、家庭副业用地或林地有机组合,村民住宅设计方案体现川西民居特点,保持和突出乡土风情。学习丽江震后重建经验,根据沿山自然风光、产业、文化、资源特色,统筹规划村庄恢复重建,打造旅游品牌。江苏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抓得早、质量高,受到国务院领导的称赞。

  二、民生是根本

  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江苏省委、省政府强调把保障民生作为对口支援绵竹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灾区群众安居、安定、安全、安心,共享援建和发展成果。一是坚持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及时做好震后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江苏组织200多名专家,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首批1697幢、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的房屋鉴定任务。大力支持农民住房重建,在严格执行国家和四川省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对应由绵竹市财政补助的农房重建户均3000元由江苏援建资金承担;安排专项资金(先期拨付2.2亿元),对农房重建贷款给予担保;将农房重建与村庄整治、发展提升相结合,支援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配套设施,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防止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免费提供多样化住房设计式样和施工技术指导,让农民住上安全适用又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新居。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廉租房和安居房建设。二是尽快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支持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江苏把学校、医院的恢复重建作为优先工作,第一批、第二批援建项目计划已基本将教育、卫生、民政、文化项目安排结束,教育类项目确保在2009年秋季入学前基本竣工,让灾区学生在新校舍上课,卫生、民政、文化类项目将在2009年底基本完成。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坚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加快桥梁、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加强就业援助。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灾区尤为突出。江苏在援建项目中,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及时制定地震灾区人员到苏务工优惠政策,多次组织企业赴绵竹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实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为灾区劳动者提供从“家门”到“厂门”的“一条龙、全程化”服务,实现“零就业”家庭有一人稳定就业。

  三、创新求突破

  对口援建工作面临很多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在严格执行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机制,争取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一是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划、统一政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产业重建与发展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支持灾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应树立支援重建就是支持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四川省灾后重建市场机遇和优惠政策,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鼓励江苏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参与灾区产业恢复重建,加快绵竹市江苏工业园区、汉旺无锡工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帮助江苏企业开拓灾后重建市场。二是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积极开辟社会资金渠道。江苏在不折不扣按地方财政收入的1%列为援建资金外,还组织发动社会认捐108个公益性援建项目,总投资估算19亿元,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将财政资金置换出来,再投入其他援建项目,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加强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配合,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探索贷款抵押、担保和财政贴息方式,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灾后重建项目。三是在以项目建设为主线的同时,不断拓展援建内容,统筹做好各项援建工作。江苏省选派500多名公安干警、200多名医务人员赴绵竹协助做好社会治安、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工作,出现了绵竹交通事故率、刑事犯罪率、市级医院病人住院率较震前明显下降的态势。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发动社会向绵竹捐赠65万件崭新棉衣棉被。援助5200万元,支持过渡房保暖加厚改造和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灾区群众安全过冬。还开展了“爱心妈妈”结对帮助困难儿童、资助贫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援。

  四、授鱼更授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着眼于绵竹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多渠道帮助绵竹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留下一支“撤不走”的队伍。一是着力帮助提高教学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江苏省发挥基础教育优势,在对口支援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选派优秀老师支教和特级老师示范辅导,组织江苏重点中小学与绵竹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姊妹学校关系结对帮扶,接受安排灾区学生来江苏借读,继续完成学业。二是着力帮助提高劳动者素质。支持江苏企业在绵竹建立就业培训基地,提高就业技能。组织江苏科技特派团赴绵竹,培养农村新型实用人才,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在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中,采取专家指导、江苏劳模示范等办法,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销,促进农民富。在对口支援公安、卫生、规划、房屋安全鉴定、建筑质量监督等工作中,通过“传帮带”、专题培训、组织人员到江苏实训等措施,提高当地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加强人文关怀,帮助重建精神家园。三是着力帮助做好当地干部培训工作。灾后重建,干部是关键。江苏援建工作人员在虚心向当地干部学习的同时,在研究工作、讨论问题过程中,坦诚交流江苏在率先发展中积累的经验、遇到的矛盾及解决办法。组织绵竹干部赴江苏考察城乡建设、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增进了解、拓宽视野。还采取干部对口挂职交流等方式,帮助绵竹做好干部培训工作。□

  (作者系江苏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